创新“取水贷” 盘活水利资产
一、背景情况 丽水市共有水电站总装机容量283万千瓦,占浙江省的40%,其中796座小水电站资产估值超400亿元。但是,大多数小水电站面临建设年代较早、行业管理欠规范、生态效益不突出等问题。为促进绿色水电高质量发展,2021年,丽水市开展实施小水电绿色改造和现代化提升。在推进过程中,丽水市发现,现行小水电不动产抵押登记存在股权复杂、多头登记、程序烦琐等问题,大部分小水电站缺乏不动产权证书,难以确权,难以开展抵押融资。资金从哪里来,成为小水电绿色改造和转型发展中遇到的最大难题。2023年初,丽水市水利局在全市水利系统务虚会上提出“取水贷”的概念,通过“取水权质押+双边登记”的融资模式,将水电站取水许可证作为质押物来贷款。随后,在与当地金融机构、水电业主共同研究过程中,丽水市水利局不断明晰改革思路。2023年底,包括四大国有银行在内的当地银行机构踊跃参与开展“取水贷”,水电业主也找到了解决小水电融资难题的路径,丰沛水资源蕴含的生态价值进一步释放。 二、主要做法 一是找准堵点创新融资模式。开展水电站、取水企业资金缺口摸底,从供给侧和需求侧诉求出发,探索“传统抵押+取水权征信”融资模式,按照水利部门统一核发的“取水证”作为质押凭证,对水电站“取水权”核定的年取水量、理论可发电量进行质权登记,金融机构以“取水权”作为质押品发放贷款。在实施过程中的实际问题,经丽水市水利局与金融机构、银行进行沟通和协调后得以解决,比如贷款额度如何确定这个问题,各相关单位经充分协商后,确定了标准:“以水电站项目为例,将水电站近3—5年的平均发电收益作为依据,按照10年的周期评估其价值,银行按照80%的比例核算放贷额”,按丽水市年均发电收益近40亿元计算,信贷额度确定为发电收益的7倍,核定可授信额度280亿元。 二是数字赋能优化营商环境。出台《丽水市取水权质押贷款管理办法(试行)》。建立水资源生态信用数据库,开发上线“浙丽取水贷”审批查询登记系统,集成“取水许可查询、取水贷备案信息、贷款放贷登记”功能模块,提供申报、评估、放贷等一站式服务,政府、金融机构、企业可在平台一键查询、申请、办理业务,打通用水企业融资绿色通道。目前,企业办理“取水贷”业务可在10个工作日内完成。“取水贷”作为“新生事物”,丽水市选择试点先行,将莲都区、青田县、景宁县三地作为“取水贷”试点,率先开展取水权质押贷款。景宁国控集团下属峡桥电站,通过取水权质押,顺利拿到银行授信贷款800万元,用于电站提升厂容厂貌、机电设备更新等,成为丽水市首笔取水权质押贷款。有了好的示范,短短数月,“取水贷”工作就由试点地区推广至丽水全市。 三、主要成效 青田县奇艺水电站成功办理“取水贷”业务,获得600万元贷款,用于电站自动化改造、绿色小水电示范电站创建等工作,顺利完成水电智能化改造,电站年运营收益提升10%;莲都区能源公司通过“取水贷”获得1.05亿元贷款,从传统能源产业转向新能源赛道,在光伏发电项目领域取得了显著成果,推动传统水电企业的延伸产业发展。丽水开潭电站通过“取水贷”获得4.5亿元贷款用于建设南明湖冰雪大世界,使水电产业延伸文旅娱乐产业;云和县农旅投资公司通过“取水贷”获得4.8亿元贷款,用于雾溪水库设备更新升级,供水管网系统全面优化,用水效率得到了极大提升等。 水电企业通过“取水贷”获得的贷款在生产管理、设施维护、设备升级和绿色转型等方面进行现代化改造、智能化升级,起到了降本增效的作用。目前已延伸至农村饮水安全提升、灌区现代化改造、山塘水库整治等,创新探索了水资源生态价值转化。全市“取水贷”累计完成授信307亿元,实际发放融资102亿元,撬动了千亿级水经济产业跨越式高质量发展。丽水市“取水贷”立足小水电绿色转型的市场需求,盘活全市903亿立方米的水资源,生态资源换来发展的“真金白银”,有效破解了小水电股东多、产权分散等带来的融资困境,进一步做活了资源变“财源”,水流变“现金流”的文章。 四、经验启示 在“取水贷”探索推广中,也积攒了一些经验:一是供给侧和需求侧底数要摸清,要针对需求开展调查、研究,精准推进工作;二是要加强多部门、单位间的沟通和协调,对难点、堵点问题要积极与相关单位协商处理,使问题及时得到解决,保障工作顺利开展;三是要结合实际选择试点区域和单位,通过以点带面的形式稳步推动工作;四是在工作开展中要结合实际对制度、体系、流程等进行不断完善、优化和更新,提高实操性和工作效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