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色转型 提能升级 畲乡小水电提交可持续发展高分答卷
一、规划先行 景宁畲族自治县共有小水电站152座,总装机容量达34万千瓦,年均发电量10亿千瓦时,产值近5亿元,是景宁县的重要支柱性产业。近年来,为进一步推动小水电绿色发展,景宁县水利局委托水利部农村电气化研究所编制了《景宁县农村水电生态发展综合评估》《水能资源开发规划(修编)》,做好小水电发展顶层设计。2023年,委托水利部质量标准研究所编制《水电站绿色改造和现代化提升规划》,向省级争取项目资金补助,以国有电站为龙头,推动水电站转型升级,建立县级、流域智能化管理操控平台,推进实现水电站从粗放式的管理向集约化管理转变。截至2024年9月,已建成集约化运行平台2个,50座电站100余台机组完成智能化改造,15座电站实现了集约化运行与物业化管理。通过实施绿色改造,小水电站的发电收益提升10%以上。例如1974年1月投产的鸬鹚水电站,装机4100千瓦,年平均发电量仅为1340万千瓦时,电站设计标准低,水能资源利用效率低,设施设备老化,存在安全风险隐患。2023年电站业主与集约化运行平台企业签订代运营协议,代运方投入490余万元以经营性租赁方式组织电站完成了智能化改造,改造后水能资源利用效率提高4.5%,年增加发电量266万千瓦时,增加发电收入120余万元,运营成本降低53%,从根本上提升了安全生产运行管理能力。 二、探索创制 一是增容惠农。针对水电站的增容审批难问题,探索企业与乡村联合开发建设,扶贫惠农,助推乡村振兴和提升村集体的经营性收入。增容部分可由当地乡镇的村集体投资入股,对老旧设备进行更新改造或增容,新产生的收益主要归村集体。比如景宁的郑坑乡吴布电站由150千瓦增容到800千瓦装机,技改所需的1000万元全部由郑坑乡境内的4个行政村来投融资,2023年已通过审批,现已开工建设。 二是备案验收解决历史遗留问题。景宁县建于上世纪八九十年代的水电站普遍存在建设程序不规范、审批手续不齐全等问题。针对此类历史遗留难题,在丽水市水利局和发展改革委的指导下,创新启动“备案制”竣工验收试点工作,将小水电设备更新改造和标准化建设作为验收必要条件,同步推进。在县水利、发改、生态环境保护局、自然资源和规划局、县小水电协会等单位共同支持下,妥善处理水电站项目立项、土地林地审批、环保审批及验收、取水许可、项目验收等合法合规性问题,推动开展水电竣工验收(备案),截至目前,全县累计完成水电站竣工验收145座,水电站项目的竣工验收率从清理整改前的23%提升到95%,为推进小水电智能化改造、集约化运行、股权整合改革等工作顺利开展创造了基础条件。 三、协会助力 为解决当前小水电存在的管理人员不足、技术力量不足、人员老龄化、应急能力薄弱等突出问题,近年来,景宁县小水电协会在会员大会上积极引导小水电企业开展智能化改造工作,先后两次组织水电业主30多人到智能化设备供应厂家,考察水电智能化设备加工和小水电站改造现场参观。县小水电协会组织搭建了全省首家小水电智能运维集控云平台,同时探索推进建立专业的3支队伍,一是建立专业的运行管理队伍,集中监管水电站的发电运行和应急处置;二是建立专业的维修养护队伍,按流域或区域对水电站机电设备开展专业的日常维修与养护,保障设备不带病运行;三是建立专业的检修队伍,按规程规范要求,对管辖内的水电站制定大、小修计划,并定期组织安排设备的大修和小修,保证设备正常运行。 四、校地合作 开展校地合作,加大培训宣传力度,浙江同济科技职业学院与景宁县政府签署战略合作框架协议,致力于打造“山海协作水利职教共同体”。学院依托学校水利工程、发电厂及电力系统、机电一体化技术等对口专业,发挥景宁“中国农村小水电之乡”的水能资源和小水电产业优势,做强“水经济”,2023年4月和11月由县水利局联合浙江同济科技职业学院举办两期全县水电站管理与从业人员参加的技能提升培训班,对取水许可权质押贷款、绿色水电创建、水电智能化改造等开展培训宣传,从生态水到致富水,通过盘活“水动能”释放绿色生态能源,破解水电企业增效扩容、绿色改造等资金需求,有力地推动了小水电行业提质增效。 五、融合发展 景宁地处浙西南山区,农村电网约占85%,依托小水电建设泛微网,可以解决景宁农村电网运行环境复杂,易受到雷暴、强风、山洪等自然灾害侵袭,电网防灾减灾能力较弱等痛点,降低山区线路长距离运行维护难度,提高电网供电可靠性。 景宁县充分借助小水电资源优势,响应国家双碳目标号召,整合辖区其他清洁可再生能源,率先提出建设“绿电100%泛微网”概念,即由小水电、光伏、风电等分布式电源,蓄电池等储存电能的装置,用户等组成的小型的自我平衡电力系统,提升景宁县区域电力保障水平,支撑浙江省共同富裕示范区建设和乡村振兴的电力示范工程。景宁“绿电100%泛微网”将县域电网划分为“县域-平衡区-线路-台区”四个层级,利用微网的先进数字化技术实现“电源-电网-负荷-储能”之间的友好互动,实现景宁县域长时段100%绿电供应。一是试点开展水电、光伏、储能等资源的集群管理与统一调控,其中具有调节能力的小水电站装机容量占比近三分之二,已初步形成“水电为主、光伏为辅”的清洁能源供电网络,涵盖风光水储集中监控、水电集群调度、负荷侧互动响应等功能,试点建设分布式小型抽水蓄能电站,探索长时间尺度、大容量、低成本的储能新思路。二是在景宁全域广泛构建多种类的公共型微电网,全面提升区域农村电网可靠供电水平和经济运行能力,通过“水电库容+储能”实现中压线路级微电网自持运行,实现山区配电网可靠性升级。三是以全域长时段的绿电供应,引领社会清洁能源消费导向。通过“水电库容+储能”实现中压线路级微电网的故障生存模式和日常平衡模式,通过汛期模式下的网络重构,减少弃水,年度增加水电消纳110.86兆瓦时,减少碳排放约0.087万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