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个“坚持” 积极探索推动小水电绿色转型发展
一、坚持目标导向,强化顶层设计 一是坚持规划引领。围绕构建“系统完备、高效实用、智能绿色、安全可靠”的现代化小水电总目标,编制完成《贵州省小水电绿色改造和现代化提升规划》,以消除安全隐患和巩固生态流量为基础,以智能化改造和集控中心建设为重点,着力推动小水电转型发展。 二是强化政策支撑。2023年11月,我厅联合省发展改革委、省生态环境厅、省能源局出台《关于做好小水电绿色改造有关事宜的通知》,鼓励有条件的小水电实施绿色改造和现代化提升,明确小水电增设生态机组建设项目由市州核准。2024年4月,省政府印发《贵州省推动大规模设备更新和消费品以旧换新实施方案》,将小水电纳入更新提标范畴。我们抢抓政策红利,成功培育黔东南州小水电绿色改造和现代化提升项目,总投资4.92亿元,向国家发改委申报超长期国债资金9840万元,目前已通过省发改委评审。 三是启动建档立卡。我厅主动对接省能源局,积极推动小水电站在“可再生能源发电项目信息管理系统”建档立卡,支撑小水电绿色电力证书核发和交易、新增可再生能源消费不纳入能源消费总量控制认定等工作,截至目前,已完成494座小水电站基础资料的录入工作。 二、坚持改革创新,推动集约发展 一是先行先试。按照试点先行、分步实施的思路,选取黔东南州作为小水电集约化改革试点,州级组建洪瑀水电集约化管理有限公司负责推动试点工作。建成镇远、从江两个集控中心,为全省小水电绿色发展作出示范引领。 二是改造提升。通过组织业主座谈,逐站协商洽谈,将电站产权与运营管理权分离,实现权属独立;运用数字技术,对电站实施智能化改造、增设生态机组等,大幅提高智能化水平。目前,黔东南州共完成29座电站权属分离、12座电站智能化改造和3座电站增设生态机组。 三是集约管理。全省已建在建6个集约化管理平台,按照分流域、分片区管控模式,将流域的小水电站接入集控平台,落实水雨情、防洪安全及电站运行等“一张网”建设,提升预报、预警能力,逐步走上智能化、集约化、物业化发展之路。 三、坚持强化保障,持续精准发力 一是落实资金保障。在省级财政极为困难的情况下,单独列支1503万元(2023年550万元、2024年953)专项资金用于开展安全生产标准化和绿色小水电创建、生态流量监管等工作,保障我省小水电绿色发展需求。目前,我省共有绿色小水电站45座,安全生产标准化电站130座。 二是加强日常监管。不断完善“贵州农村水电应用监管服务平台”,对电站实行线上全天候监测、线下多级联动检查。全省小水电站生态流量合格率、完整率逐年上升,均超过90%,在2023年水利部组织的在线抽查中评级为“优秀”。 三是强化制度考核。出台《贵州省小水电站生态流量监督管理办法》,将小水电站生态流量监管工作纳入市、县推动高质量发展绩效评价指标、最严格水资源管理、河湖长制等考核内容,有力督促各地严格落实生态流量,保障河流健康生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