滦河下游灌区位于唐山市南部,是华北地区最大的水稻灌区,稻谷产量占河北省的1/3,设计灌溉面积95.8万亩,实际灌溉面积70万亩,年均粮食产量4亿公斤。灌区从潘家口、大黑汀、桃林口三大水库引水,近几年水库平均引水量4.2亿立方米,自滦州市岩山渠首引滦河水顺流而下,110公里输水干渠蜿蜒分布,斗渠以上用水渠道676条,总长度1329 公里,斗渠以上各级建筑物3300座,灌溉着唐山市曹妃甸区、海港开发区、滦南县、乐亭县两区两县的农田,灌区管理单位唐山市滦河下游灌溉事务中心下设7个科(室)、6个管理所、13个管理站,共有职工127人,不断助力灌区标准化建设。
岩山渠首枢纽
近年来,滦河下游灌溉事务中心着力提升灌区管理能力和服务水平,在组织管理、安全管理、工程管理、供水管理、信息化管理和经济管理六方面开展工作,努力建成“节水高效、设施完善、管理科学、生态良好”的现代化灌区,2023年成为第一批通过水利部标准化管理评价的灌区之一。
一、推进工程现代化改造,完善灌区水网体系
相继完成滦下灌区续建配套与节水改造工程和“十四五”续建配套与现代化改造工程,骨干工程配套率和设施完好率明显提高,滦河下游灌区总干、干渠、支渠等骨干工程完好率达到 92.5%,稳步提高了输水效率,推进水利基础设施建设,促进灌区工程现代化升级。

曹李庄供水枢纽
二、科学多元化管理,构筑灌区水安全根基
滦下灌区稳步推进水费征收,充分发挥有限水资源的经济效益,水费100%足额收缴,足额落实工程维修养护和人员经费“两费”支出,有效推动灌区良性经营管理。
滦下灌区推行惠民农业水价综合改革,确定了“终端水价、定额奖励”的改革模式,以建立节水农业为目标,完善纲要,健全制度保障;智慧赋能,夯实设施基础;双向促进,调整农业水价;末梢管护,创新体制机制;实灌面积内已全部完成农业水价综合改革工作,农业水价从0.175元/立方米提高至0.225元/立方米。

西灌区供水枢纽
统筹发展和安全,推进安全生产管理体系建设,强化安全生产责任末端落实;开展专项行动18次,设置风险告知卡、增设警示标识127处。推进危险源辨识,已识别重大危险源合计244项,一般危险源合计821项,获评河北省水利厅水利安全生产风险管控“六项机制”示范建设单位。
三、完善信息化平台,助推灌区数字化升级
滦下灌区数字孪生建设加速推进,通过闸、站、所、中心四个管理层级,进行数据采集、执行操作、运行维护和科学决策,确保水资源的高效调度,输水干渠上的供水建筑物全部实现自动监控,斗渠以上建成自动监控的水闸(泵站)460座。以智慧渠道建设,实现闸站、泵站水文水质的实时监控;以节水泵站的自动化建设,实现泵房远程监管;以闸门的自动化计量建设,提升水位、流量等信息采集的精准度;通过用水管理信息平台监控数据的接入,推进灌区用水户全口径管理,实现灌区水源配置信息化、计量标准化、视频监控自动化、收费高效化。

信息控制中心
四、贯彻节水优先,实现灌区水资源高效利用
滦下灌区秉承节水优先、高效利用原则,把节约用水贯穿于灌区发展和群众生活生产全过程,通过完善的渠道衬砌工程建设,极大提高了灌区灌溉水利用率,农田灌溉水有效利用系数提高到0.62,形成完善的节水灌排体系。充分利用径流水,提前蓄引滦河径流进行冬灌,引水灌溉、压盐沥碱。结合二淋水的重复利用,节水的同时构建盐碱地综合改造利用体系,同时大力推广稻田整地和节水控灌等节水技术,年节水量在5000万立方米以上,不仅节约水资源,还缩短灌溉周期,灌区节水综合效益明显。
五、和谐绿色发展,维护灌区生态多样性
滦下灌区秉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维持灌区自然生态功能,统筹考虑沿海水生态环境现状,有序进行生态补水。科学利用上游水库汛期腾库容契机,引入水库弃水和滦河富余水量,无偿为灌区下游青龙河、双龙河等8条河流和曹妃甸湿地水域生态补水,促进水体自然净化和循环,保护和恢复湿地生物多样性,有效抬升地下水位,为守护候鸟“加油站”提供水源支撑。

曹妃甸湿地 (湿地管理服务中心 李宗岳拍摄)

曹妃甸湿地 (曹妃甸区委新闻中心 季春天拍摄)
近两年来,渠道两岸栽植2万余棵绿植,对渠道土地边界和树木情况进行规范管理,设置与自然景观背景呼应的党建示范带,“党旗红”持续推进渠岸绿化,以错落有致的绿色林带及“节水宣传”“农业水价综合改革”“幸福河湖建设”内容宣传浓厚灌区水文化氛围,逐步实现“河畅、水清、岸绿、景美”目标。

输水干渠水生态景观
滦河下游灌区在科学化、标准化、精细化、智能化上下足功夫,以“智”促治、精管善治,持续推进灌区标准化管理,带动灌区现代化升级“提能”、灌区水生态环境保护“提气”、智慧水利发展建设“提效”、灌区供水服务水平“提质”,全力做活水安全、水供给、水生态,写实“水文章”,持续发挥经济、社会、生态效益,开启灌区高质量跨越式发展新征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