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省高集灌区位于徐州市睢宁县西北部,东至104国道、老龙河,南至徐沙河西支,西至安徽省界,北至废黄河老堆分水岭、双洋干渠(河)。灌区总面积29.57万亩。灌区所辖乡镇包括王集镇、双沟镇、岚山镇、金城街道,共涉及土山村、胡集村等49个行政村。灌区以灌溉、防洪、排涝为主,现有耕地面积20.62万亩,设计灌溉面积15万亩,实际灌溉面积9.8万亩,年均粮食产量7.5万吨。
近年来,高集灌区按照水利部深入推进灌区标准化管理的要求,成立工作专班,全面推进灌区标准化管理。制定了“2021年启动,2022年软硬件标准化提升,2023年全面达标”的三年计划,经持续推进,灌区工程设施基本完成达标改造,骨干工程无安全隐患,骨干灌排设施配套率、完好率均达到90%以上,“两费”落实率达到100%,水费收缴率达到100%,农田灌溉水有效利用系数达到0.612,灌区信息化程度高,覆盖率达到80%以上。有效提高灌区灌溉保证率和灌溉排涝效率,为保障粮食安全、推进乡村振兴奠定坚实基础。
高集灌区渠首——高集抽水站
一、组织管理“牵引器”,增强体制机制“凝聚力”
深化管理体制改革,建立健全管理制度,成立高集灌区服务中心,明确灌区管理主体,统一管理、分级负责,落实岗位责任主体和管理人员工作职责,创新推进管养分离新模式,科学定岗定员,实现机构和人员“瘦身增效”。
一是规章制度形成新骨架。灌区服务中心结合管理工作实际,修订完善各项规章制度,分门别类汇编成册,重要制度上墙明示。
二是内部机制汇聚新动能。深化事业单位人事制度,按照“竞争上岗、择优聘用”的原则,进一步完善岗位设置,明确岗位职责和工作标准,逐步推进人事管理的科学化和制度化。
三是加强人才队伍建设。组织全员开展轮训,强化管理要求,实行周例会、月会商、季调度、年总结的工作机制,提振干部职工精神面貌。
李场闸
二、安全管理“稳定器”,增强底线思维“影响力”
一是落实安全生产责任。建立风险台账和风险分级管控措施,落实风险管控“六项机制”,签订安全生产责任书,明确各层级安全生产责任和安全工作目标,确保全体职工知责履责。
二是完善安全生产体系。全面梳理和修订制度、规程、预案,形成包括14个安全管理制度、52个操作规程、1个总体预案、18个专项预案、21个现场处置方案的安全生产体系。
三是开展隐患排查治理。聚焦险工险段、涵洞、水库水闸、有限空间、小水电站等重点部位,开展日常和专项安全生产检查,立查立改,不留隐患,2023年处理一般隐患15项,对不能立即整改的隐患做到治理责任、资金、措施、期限和应急预案“五落实”。
四是安全宣传教育持续推进。坚守红线意识和底线思维。强化安全生产教育培训,把安全生产管理纳入干部职工培训内容,加强一线人员安全技能培训。
骑葛闸
三、工程管理“推动器”,增强管理手段“创造力”
一是工程管理责任稳中有进。加强工程检查和维修养护,做到检查维护制度化常态化,实行管理段巡查、管理中心督查、水务局考查三级管理模式,层层压实管理责任。
二是积极推进灌区现代化改造。全面推进灌区续集配套与现代化改造,实施疏浚治理渠道27条119.59公里,衬砌支渠6条长度6.92公里,新、拆建渠系建筑物50座,改造高集抽水站电气设备与水泵零部件1项,信息化工程实施1项。项目实施完成后,灌溉设计保证率达到80%,干支渠完好率达90%,渠系建筑物配套率达90%,渠系水利用系数由原0.597提高至0.621,将恢复灌溉面积2.8万亩,新增灌溉面积1.8万亩,改善排涝面积12.2万亩,年增供水能力838万立方米,年增节水能力115万立方米,有效灌溉面积为15万亩。
三是基层站点管理设施标准化提升改造。投资110万元对灌区范围内的闸站进行标准化改造。做好标识牌设置,在闸房(机房)安装工程设备简介牌、操作流程图、岗位职责、安全警示牌,在设备上张贴责任标识牌、设备序号牌,在地面铺设绝缘垫、张贴区域地标线,在建筑物周边、渠堤沿线安装安全警示、水事宣传标牌。
四是积极落实工程确权划界。依法依规划定工程管理范围和保护范围,管理范围内设有界桩(电子桩),界桩和公告牌设置合理齐全,保护范围和保护要求明确,工程保护范围划定率达到70%以上,工程不动产登记证书(含土地使用证)领取率达到80%以上。
王门闸
四、供水管理“驱动器”,增强科学调度“执行力”
全面落实最严格的水资源管理制度,加强用水总量控制和计划用水管理,灌区统筹兼顾用水需求,科学合理调配供水。
一是灌溉制度更加健全。制定印发《灌区水量调度方案》、《睢宁县高集灌区工程控制运用方案》、《灌区供用水服务管理制度》等作为供水管理标准化制度体系的支撑,做到“管理事项任务化,事项操作流程化,流程处置闭环化,管理记录电子化,工作过程痕迹化”的要求。
二是积极推进农业水价综合改革。目前高集灌区已办理取水许可证,年取水许可水量为3588万立方米。灌区已实施农业水价综合改革,水务部门、财政部门与物价部门共同参与对农业水价进行测算,物价部门已对供水成本进行核定,全成本水价为0.172元/立方米,运行维护成本水价为0.104元/方,执行水价为0.104元/立方米。农业水费收取率100%,精准补贴和节水奖励落实到位,未增加农民负担,群众满意度100%。
三是用水计量全面提升。现阶段,量水技术主要有电磁流量计、雷达波测流计、视频测流和建筑物量水等,形成了覆盖灌区骨干工程的计量控制网络,结合“苏灌通”农业用水管理系统,完善灌区量测水应用支撑系统和数据储存系统平台,实现计量用水信息化,以强化农业用水管理,提高节水效益为目标,落实计量收费要求,做到用水记录及时、水费收缴规范、用水管理严格,落实水价浮动机制和节水奖补激励政策。
汪庄闸站
五、信息化管理“加速器”,增强智慧监管“保障力”
一是推进高集灌区信息化建设。已建成了“一张图、一个库、一门户、一张网”的信息化管控平台,坚持需求牵引、数字赋能,建立互联共享、分级使用的智慧灌区信息管理系统,实现智能识别模型、可视化仿真模型,实现对渠首枢纽运行管理和水资源调配精细化、趋势预测精准化。
二是构建灌区“智慧水网”。11座泵站流量实时监测点、17套测控一体化闸门和22处水位监测点实现水资源精细监控,54处视频监测点对现地工作环境和设施设备状况进行全方位视频实时监控。实现灌区可视化综合集中展示、水工情要素信息在线监测分析以及业务智能化管理。
三是打造灌区“智慧大脑”。通过算力、算据、算法建设,结合灌区智能业务应用体系,支撑“预报、预警、预演、预案”四预功能的实现,为灌区水利工程管理、农业生产、防汛抗旱、节水灌溉、信息服务等不同职能部门提供具有较高科学性和预见性的决策支持和信息服务。
六、经济管理“助力器”,增强风险防范“控制力”
一是财务资产管理安全规范。严格执行事业单位岗位绩效工资政策,落实各类社会保险。严肃财经纪律,按要求从严从紧控制一般性支出,严格执行会计准则制度,提升会计核算管理工作,确保账实相符、账表相符、账证相符,不断提高资金使用效益。建立国有资产管理清单,对资产的基本情况、功能、参数进行梳理,确保国有财产物资管理安全、管理规范。
二是廉政风险排查积极有效。针对工作流程、制度机制等全面开展风险排查工作,查找风险点、制定预防措施,不断提高财务人员法纪意识和责任意识。
三是预算管理扎实推进。全面落实预算管理制度刚性约束,落实以项目支出标准为基础的编制规则,提前谋划支出需求,科学合理测算,做实做细管理处的项目储备,保证预算编制的准确性和科学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