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龙江省汤原县引汤灌区以标准化提升灌区管理能力为目标,重点围绕“人文灌区、幸福灌区、数字灌区、现代灌区”进行建设管理,努力建成一流的标准化现代化美丽灌区。
一、基本情况
汤原县引汤灌区位于松花江下游左岸,地处汤旺河以东,松花江以北,属小兴安岭山脉东麓边缘向松花江过渡的平原区。灌区引汤旺河水灌溉,为有坝引水灌区,有效灌溉面积为20万亩,目前已连通5个乡镇和2个国营农场,年均粮食产量1.4亿公斤。2023年,被黑龙江省水利厅评为首批节水型灌区。
灌区现有拦河坝1处,冲砂闸1座,渠首进水闸1座,总干渠进水闸1座;总干渠1条36.9公里,衬砌长度12.62公里;干渠4条45.77公里,衬砌长度37.26公里;流量大于1立方米/秒的支渠共19条56公里,衬砌长度41.37公里;流量小于1.0立方米/秒的田间支、斗渠共125条196.3公里,衬砌长度55.2公里。农田灌溉水有效利用系数0.52。渠首进水闸年引水量5.1亿立方米。经过多年的建设与发展,灌区已形成了较为完善的灌排体系。
引汤灌区由汤原县引汤灌区工作站统筹管理,下设三个分站。为加强灌区管理,有效发挥灌区功能,制定出台了用水调度、分区负责等管理制度,采取“引汤灌区+分站+农民用水户协会+农户”管理模式,对引汤灌区工程实行分级管理。总干渠、干渠、支渠(流量大于1立方米/秒)和排水干沟(流量大于3立方米/秒)及其建筑物工程由引汤灌区工作站负责管理和维修;支渠(流量小于1立方米/秒)、斗渠、排水沟及田间建筑物工程按管理范围由乡、镇、村、屯及用水户协会负责管理和维修。灌区负责调度干渠水量、水位调节,各分站负责支渠水量、水位调节,供水村屯负责斗渠及农渠管理,各分站监督。
二、经验做法
一是积极宣传,引起全社会对大型灌区标准化建设管理的广泛关注,通过电视、宣传图板、宣传单、公众号等媒体宣传灌区标准化建设思路及成就,让全社会了解灌区、关注灌区,为灌区建设和改革创造良好氛围。
二是健全各项规章制度,先后制定了管理建设、管理标准、管理程序、考核评价等28项制度。建立工程巡查及维修养护制度,落实工程建设及设备的管理与维修养护责任主体,加强巡防检查,确保工程设备与设备状态完好,持续发挥效益。
三是积极推进水资源管理和运行机制改革工作,在灌区水价改革、产权明晰、权责明确、人事与分配、搞活运营、科学管理等做了大量探索和改革,取得了良好效果。
四是实行严肃财经纪律,规范财经行为,加强财务监督,积累资金,严格执行社会保障政策,职工养老、医疗保险及住房公积金等按时足额缴纳,落实到位。
五是充分发挥灌区生态资源,提高灌区生态效应,为灌区实现“人工—自然—社会”可持续和谐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六是充分挖掘灌区文化元素,弘扬和传承“自力更生、艰苦奋斗、万众一心、矢志不渝”的引汤精神,筹建引汤工程纪念馆,使水利工程成为功能完善、环境优美的特色水利景观,填补黑龙江省水行业纪念馆空白,为黑龙江省文化发展增添色彩。
三、主要成效
沧桑铅洗,蕴积涵育,“引汤工程”建设所取得的成效,倾注几代水利人的热血和汗水,是汤原人民共同的奋斗记忆和永远的情感牵挂。
一是有效节水。引汤灌区经过近20年节水改造项目建设,渠系水有效利用系数达到0.56(节水改造前为0.4),农田灌溉水有效利用系数达到0.52,灌区灌溉周期平均缩短8天。
二是增产增收。实灌面积由原来的6.21万亩(1998年)增加到35.9万亩,其中旱改水29.69万亩,改善灌溉面积6.21万亩。同比1998年新增粮食产量0.71亿公斤,增产效益3.59亿元,粮食总产量达到2.61亿公斤。
三是节地节能。引汤灌区续建与节水改造工程建设中,由于渠道采取了防渗措施,缩小了渠道断面,从而减少了渠道占地面积。如伏胜干渠由于进行了渠道防渗,渠底宽由2.9米减至2.0米,再加上减少挖方占地,仅伏胜干渠共节地110.4亩。通过提水灌溉改自流灌溉,灌区年可节约电费和运行管理费100万元,同时生产无公害绿色大米,增加了农民收入,促进了农村经济的发展。
四是生态良好。早年的节水改造工程建设中,汤原县在总干渠解放岗、吉成岗段修建了截流沟2.6公里,坡水入渠工程3处,营造水保林面积400亩。这些水土保持工程措施和植物措施的实施,使解放岗、吉成岗及两岗以上的部分流域内的严重的水土流失状况得到了治理。引汤灌区工程的建设增加了地表空气湿度,调整了工程区域内的小气候,改善了当地人居环境。
五是社会效益显著。灌区续建配套节水改造项目的实施,极大调动了农民兴修水利的积极性,投工投劳筹资兴建配套工程已经成为灌区农民的自觉行动。随着灌区效益的发挥,全县1/3的耕地受益,极大改善了农业生产环境,为促进全县农业结构调整、农业和农村经济可持续发展提供了充分条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