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灌区概况
高邮灌区地处江苏省中部里下河地区,位于南水北调东线工程源头段,始建于1953年,1958年建成运行。灌区总面积649平方公里,现有耕地面积52.02万亩,有效灌溉面积50.46万亩,年均粮食产量4.5亿公斤。灌区以京杭大运河为供水水源,通过沿运的8座引水渠首实行自流灌溉,设计引水能力159立方米/秒。现有引水干渠9条115公里,支渠127条421.3公里,斗渠3250条2598公里。
高邮灌区管理处围绕组织管理、安全管理、工程管理、农业节水与供水管理、信息化管理、经济管理六个方面,扎实推进灌区标准化管理工作。

高邮灌区
二、主要做法
1. 组织管理方面,以管理高效为目标,构建现代化管理体系
一是优化管理岗位与人员配置,建立职能清晰、权责明确、管理高效的灌区管理体制。健全灌区各项管理制度办法与标准化管理手册,确保灌区管理有章可循。二是按照“市场化、社会化、长效化”的思路,积极推行管养分离新模式,通过公开招标,选择社会化管护组织,进行市场化管护。建立标准化管养流程、考核明细,对灌区工程维修养护进行精细化管理,形成政府有监督、运维有队伍、管理有人员的长效工程管护体系。

营南补水站
2、安全管理方面,以责任落实为核心,织密安全生产责任网
一是健全安全生产管理体系,严格落实安全生产责任制,完善各类应急预案,储备各类应急抢险物资,强化防汛抗旱和应急抢险演练。二是加强灌区安全监督检查。积极开展隐患排查治理,针对沿运闸洞、渠道骨干建筑物、补水泵站等重点部位,开展日常和专项安全生产检查,及时消除安全隐患,确保汛期与灌溉期用水安全。

头闸泵站
3、工程管理方面,以建设管理为重点,提升水利工程管理水平
一是全力推进灌区现代化改造。“十四五”期间,重点围绕“1111”工程体系理念建设,即:建设一套完善的引补互济水源工程体系、一套完备的输配水工程体系、一套智慧的调度运行体系、一套规范的管理管护体系。二是完成高邮灌区水利工程管理范围划定工作,明确干支渠道及骨干工程管理和保护范围,并设置界碑和界桩。三是开展灌区标识导示系统建设。完善各类导向、解释、警示、服务性的标识制作安装,实行骨干渠系及建筑物二维码全覆盖,基本信息、灌溉水期表等情况通过微信扫描二维码即可知晓。

渠系建筑物——节制闸
4、农业节水与供水管理方面,以“用水早知道”服务品牌为核心,促进灌区节水增效
一是为确保水资源利用最优化、用水量最小化、灌溉效益最大化,高邮灌区探索打造了以“集约调水、按需配水、定时供水、制度节水”灌溉管理制度为核心的“用水早知道”为民服务品牌,实现农户用水早知道,农事作业早安排,为灌区农户提供高质量的灌溉服务。二是积极推进农业水价综合改革。严格落实取水许可管理,根据灌区农业用水总量,制定农业用水指标分解方案,测算核定农业水价、配套安装供水计量设施,建立农业节水精准补贴和节水奖励机制。

车逻闸
5、信息化管理方面,以实际需求为导向,推进灌区管理改革创新
一是加强算力建设。共建成调度中心站1处、分中心站3处,闸门远程控制站42处,视频监控站68处,各类水量计量点153处。同时开展灌区数字孪生服务器、网络、调度中心等各项基础设施建设,完成灌区各类信息的收集、处理、存储,并在江苏省水利云上完成业务系统整体部署。二是完善算据收集。南关干渠沿线利用无人机倾斜摄影建成L2级数据底板,南关洞、龙奔闸、十里尖闸等骨干调度建筑物建成L3级数据底板,实现工程基于三维模型的数字化运维管理。三是优化算法服务。建成包含优化配水调度模型、可视化模型的模型平台和含有灌区用水调度预案、业务规则的知识平台,在数字空间对灌区用水调度和工程管理进行智慧化模拟,实现了灌区科学化、精准化灌溉。
6、经济管理方面,以制度规范为准则,保障灌区稳定运行
一是建立健全并严格执行各项财务和资产管理制度,严格执行月度预决算制度,调整预算按规定程序报批。内部建立监督制度,会计基础工作规范有序,未出现违规违纪行为。二是建立健全基层用水费用管理制度,规范基层用水组织水费收缴,水费收缴率达95%以上,为灌区稳定运行提供了有效保障。

子婴闸
三、主要成效
1. 用水数量减少,用水保障增强
通过节水工程建设与标准化管理,灌区工程设施效益发挥始终保持在较高水准,农业用水保障能力有了大幅度提升,无效水、低位水、漏失水大幅度减少,每年能减少引输水量6000万立方米以上。
2. 生产成本减少,农民收入增加
通过多年对比分析,灌区每亩水费支出由以前的40元减少至25元左右。同时,较为完善的灌区工程设施,精准运行的灌溉制度,进一步解放了农村劳动力,为农民增加收入提供了更多支持。
3. 污染排放减少,农村水环境改善
农业用水量减少使得化肥、农药排入水体的数量也相应减少,污染水体程度进一步降低,加上利用灌溉尾水进入河道带动水体流动,农村水环境有了较大改善,为乡村振兴发展增色添彩。
4、用水矛盾减少,干群关系增进
通过建管并重,解决了不少边界矛盾、遗留问题、上下游纷争,部分紧张的干群关系、群群关系得到改善,群众对干部的满意度有了较大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