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山河灌区开灌于2011年,位于江苏中部泰州市姜堰区境内通南高沙土地区,地处长江三角洲平原北部边缘,系长江水系。灌区现以提水灌溉、粮食作物种植为主,耕地面积33.99万亩,设计灌溉面积29.87万亩,有效灌溉面积29.45万亩,2023年粮食产量2.5亿公斤,“苏中桃花源,江淮米粮仓”驰名中外。 2022年以来,姜堰区按照水利部深入推进灌区标准化管理的要求,结合深化农业水价综合改革推进现代化灌区建设,将灌区标准化建设作为区政府中心工作,区主要领导亲自抓、分管领导具体抓,成立领导小组、召开调度会议、制定创建方案,印发《工作目标指标任务表》《工程建设及改革任务表》,出台政策文件11项,全面推进灌区标准化管理。经过持续推进,灌区骨干工程配套率和完好率均达到100%,92%的永久基本农田建成高标准农田,灌溉保证率达到90%,亩均灌溉水量由2020年的651.05立方米下降到2023年的508立方米,农田灌溉水有效利用系数提升至0.642,粮食生产实现“十二连增”,万元GDP用水量比2020年下降10%,化肥农药使用量每年下降0.5%以上,连续多年省考以上断面水质100%达标,实现了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生态效益相统一,擦亮“美丽灌区、幸福姜堰”品牌。 一是构建政府主导、公司主建、协会主管、农场主营“四主”工作格局。坚持系统思维、两手发力,构建起政府、公司、协会、农场四方联动、协同创建的工作格局,高标准、高质量推进创建工作深入开展。一是强化“政府主导”作用。区财政在统筹 13.07亿元用于灌区建设的基础上,每年安排2000万元用于建设和奖补,确保资金配套充足,建设任务稳步实施。二是激发“公司主建”动能。探索构建“资源换资本”的收益模式,吸引社会资本参与灌区建设和管理,2018年以来区农水公司累计投资2.64亿元参与灌区改造工程,政府通过授予其套闸经营管理权、重大工程参与权、岸坡资源经营权等方式,保障企业合理收益,不断拓宽资金筹措渠道。三是用足“协会主管”优势。在水利局统筹组织下,充分发挥农民用水协会管理、维护、收费职能,出台《农民用水协会考核办法》,区财政按照每个协会5万元/年进行考核奖补,灌区8个镇街实现协会全覆盖,梁徐街道、顾高镇、白米镇、张甸镇4家农民用水协会先后获评全国农民用水合作示范组织。四是落实“农场主营”责任。根据灌区家庭农场多、土地流转率达到84.6%的现状,建立大户制经营管理模式,将田间灌排设施的日常运行、维修保养责任移交给农场主,年底由协会组织考核评估。 二是创新精准定价、精准配水、精准计量、精准奖补“四精”改革措施。持续优化水价改革政策供给,精准定价、配水、计量、奖补,构建水资源可持续发展的全生命周期管理体制,2023 年实现节水1788万立方米。一是实施精准定价。完成灌区成本测算,出台区《农业水价核定与计收办法》,分类确定水价政府指导价格,骨干工程水价为0.015元/立方米,上下浮动10%以内,田间工程水价为0.13—0.18元/立方米,经济作物、水产养殖为0.2元/立方米以上。二是实施精准配水。依据省级新一轮农业灌溉用水定额,将用水计划按照“水利局—灌区—镇级协会—村级分会—电灌站”体系向下四级分解,超定额实行阶梯累进加价,推动量水生产、适水种植。三是实施精准计量。投资1700万元开发智慧灌区系统,将灌区1200个泵站全部接入灌区工程信息“一张图”,实现智能监测终端全覆盖,建立河道流量站6座、水位监测站5座,链接省水利厅“苏灌通”平台,通过手机短信和智慧水利APP及时进行雨情、水情等预警,实现用水量实时监测、统一管理、精准计量。四是实施精准奖补。出台《农业灌溉用水精准补贴和节水奖励办法》,由区以上财政对全区登记注册的家庭农场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定额内用水进行定向补贴,对实际产生节水量且按规定缴纳水费的实行精准奖励,逐步形成“用水有偿、多用多付、节水有奖、超用加价”的社会共识。 三是坚持融入生产、融合生态、融进生活、融通人文“四融”系统治理。把灌区标准化建设与乡村振兴紧密结合,坚持一体规划、建设、管护,充分发挥灌区作用、提升灌区效能,实现有机融合。一是融入生产。投资2.9亿元完成周山河灌区改造工程,新增供水能力505万立方米,新增节水能力287万立方米,年均粮食增产量 637万公斤,年均经济作物增产值2778.7万元。二是融合生态。推进水肥药一体化灌溉,采用节水精准滴灌、农田退水处理等技术,促进节能减排,姜堰区获评全国“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实践创新基地。三是融进生活。将灌区建设与农村人居环境、特色田园乡村相结合,农村生态河道覆盖率达61%,形成大水相连、小水相通、田水相润、水景相融、人水相亲的自然格局。四是融通人文。在灌区建设中深度发掘单塘河新石器遗址文化,革命河、大寨河红色文化,生产河、种子河农耕文化,溱潼会船文化和三水状元文化,打造老通扬运河滨水走廊、河长制主题公园、水情教育基地等一批特色水文化景点,彰显了水乡文脉和水韵文化,提升了老百姓的幸福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