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西省袁惠渠灌区1957年7月开建,1959年8月全面建成投入使用,是以灌溉为主,兼有防洪、排涝等综合功能的大型灌区工程。灌区横跨袁河中下游南北两岸的新余市渝水区、仙女湖区、高新区,宜春市的樟树市和吉安市的新干县,设计灌溉面积37.1万亩,有效灌溉面积28.4万亩,惠及11个乡镇1099个自然村30余万人口,近年来平均粮食产量约2亿公斤。袁惠渠运行60余年来,为灌区农业生产、防洪排涝、生态用水发挥了难以替代的作用,社会效益巨大,经济效益显著,被灌区广大群众誉为“幸福渠、丰收渠”。 袁惠渠严格按照水利部评价标准及省水利厅“六步法”要求,开展灌区标准化管理工作。以“六个抓手”为切入点,通过“五个一措施”,即制定了一套标准、编制了一本手册、修订了一批制度、建立了一个平台、落实了一方责任,逐步实现了灌区工程管理责任明细化、管理工作制度化、管理人员专业化、管理范围界定化、管理运行安全化、管理经费预算化、管理活动日常化、管理过程信息化、管理环境美观化、管理考核规范化的“管理十化”目标。 一是以工作专班为抓手,统筹谋划推进灌区标准化工作。每年都将工程标准化管理纳入年度重点工作任务,成立标准化管理工作领导小组及专班,由主要领导担任组长,专班下设办公室,抽调各科室精兵强将开展工作,专班领导每月调度,研究解决关键问题;建立较为完善的工程标准化管理体系和运行管理机制,制定标准化管理实施方案,明确工作总体思路、目标、内容、主要任务和工作步骤等内容。对标对表水利部标准化评价要求,按照先大后小、先易后难、先重要后一般的原则,查漏补缺,统筹协调解决推进标准化管理中存在的短板和弱项,精心布置,统筹安排,做到每项任务落实到部门(单位),责任落实到个人,完成时限精确到日。 二是以安全生产达标为抓手,筑牢安全生产防线。通过签订安全生产责任书,明确各层级安全生产责任和安全工作目标,确保全体职工知责履责;全面梳理和修订制度、操作规程、预案,制定《工程标准化管理手册》(共六册,附关键岗位口袋本);聚焦险工险段、涵洞、水闸、小水电站、有限空间等重点部位,开展日常和专项安全生产检查,立查立改,不留隐患;成立应急抢险队伍,备足防汛物料,每年按照要求开展了防汛和安全演练,定期开展水事巡查、“清四乱”活动,为灌区“安全生产”保驾护航。 三是以农业水价综合改革为抓手,稳步提升管理手段和能力。紧紧扭住农业水价综合改革“牛鼻子”,在“农业水价形成机制、工程建设与管护机制、供水计量设施体系、农业用水管理机制、信息化管理平台”等方面久久为功,建立健全了工程日常管理、工程巡查及维修养护制度,落实工程管理与维修养护责任主体。骨干渠道和渠系建筑物的完好率均达到90%以上,骨干工程明确了管理范围,设置了界桩、保护标志,并将袁惠渠纳入地方“河长制”管理大家庭,较好地解决了常年困扰灌区的污染问题。 四是以节水型灌区建设为抓手,逐步提升用水效率和效益。按照取水许可,修改完善了《灌区水量分配方案》,实行总量控制与定额管理。确保发电调度服从农业用水调度,灌区水稻种植二晚的面积占比逐年提高;积极推进计量设施建设,目前已完成斗口以上计量设施建设124处,取水、分水、配水等重要节点有计量,为灌区科学调配水等提供了基础支撑。 五是以数字孪生灌区建设为抓手,全力打造灌区智慧管理标杆。根据“需求牵引、应用至上、数字赋能、提升能力”要求,完成渠首枢纽实景建模、水闸BIM建模;接入了视频监控和水雨情监测点、计量设施监测点,搭建灌区水资源优化调配决策支撑模型与服务系统。做到了视频可控、巡查便捷、工程上图、数据入库、问题处理自动备查,提高工程管理效率的同时实现工程管理精细化、智能化和溯源化。 六是经济实体建设为抓手,协同促进灌区可持续发展。在确保防洪、供水和生态安全的前提下,合理利用灌区管理范围内的水土资源,打造了“一段一品”工程,在各个基层管理段管理范围大力发展水利经济,基层段多种经营乡味浓厚、颇具特色,按照“四小一美”(小楼房、小鱼塘、小果园、小菜地、精美院子)标准打造的段院已成袁惠渠独特的风景。创办了袁顺水利工程维修养护公司、心安水利工程质量检测公司2个经济实体,经济效益明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