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基本情况 小开河灌区是山东省大型引黄灌区,1998年底建成通水。设计引水流量60立方米/秒,有效灌溉面积66万亩,灌区干渠全长94.2公里,干渠建筑物178座,支渠86条,平原水库5座,承担着滨州市黄河以北7县区的工农业生产和50万城乡居民生活用水的供水任务,年均粮食产量7.2亿公斤。2010年12月被评为“国家水利风景区”,2020年12月被评为“国家湿地公园”,是全国第一个引黄灌区型国家级湿地公园。 
小开河国家湿地公园白鹭起舞 二、经验做法及成效 1、组织管理——推进制度建设,坚持用制度管人管事 灌区不断健全规章制度,建立了职能清晰、权责明确的管理体制。注重加强人才队伍建设,重视党建和精神文明建设,塑造灌区精神文明风貌。结合灌区工作实际,编制完成《灌区标准化规范化管理手册》六册。全面摸清灌区“家底”,系统梳理管理事项,与钉钉办公自动化相结合,打造灌区标准化管理平台,规范工作程序、优化工作流程,明确岗位职责,将灌区工作细化分解到人,做到了件件有落实,事事有记录,实现了灌区业务远程办理线上办公全覆盖,全面提升了职工办公效率。 
灌区标准化管理手册 2、安全管理——完善管理机制,实现安全生产全覆盖 灌区坚持“一岗双责”和“三管三必须”的原则,结合安全生产工作实际,成立安全生产领导小组,编制完成《滨州市引黄灌溉服务中心安全生产责任制》等7个文件,明确安全生产职责。全面梳理和修订制度规程、应急预案,实现安全生产全方位管控,形成包括15个安全管理制度、1个综合预案、1个专项预案、5个现场处置方案的安全生产体系,建立健全风险管控“六项机制”。灌区注重加强安全培训工作,提升了职工安全意识。 
灌区标识标牌 3、工程管理——提升工程标准,促进灌区可持续发展 小开河灌区1998年至2023年期间实施续建配套工程,着重渠道衬砌建设,提高灌区输水效率,灌区衬砌率达到94.48%,建筑物完好率达到97.12%。近年来,按照灌区标准化建设要求,对支渠闸门进行升级改造,维修加固分水闸55座,有效提高了工程设施的安全运行能力,铺设沥青道路61公里,绿化植树20万棵,提升树木品种和规格,绿化率达90%以上。 为提升工程面貌,灌区按照《水利工程运行管理标识牌设置指南》对标识标牌进行设计,统一尺寸、颜色、样式,设计灌区LOGO标识,制作安装启闭机操作规程、支渠名称等标识标牌216处,使灌区工程井然有序,面貌焕然一新。 
支渠闸门启闭机房 4、农业节水与供用水管理——强化供水管理,助力水资源高效集约利用 为保障引黄水资源得到充分利用,灌区实施科学调度、优化配置,灌区根据《滨州市引黄调水管理办法》,制定标准供水管理程序,形成了“用水户—县区—市城乡水务局—灌区”的供水申报流程,加强与各县区水行政主管部门联系协作,县区取水指标总量控制管理,编制年度调度方案及供水计划,实行按计划引水。2020年投资建设完善干、支渠水量计量设施,按方计量到县区,干渠用水计量率达到100%。灌区建设灌溉试验站一处,是黄河三角洲地区特色灌溉试验站,负责开展本区域农作物灌溉制度试验,积极推广应用先进灌溉技术。 
小开河灌溉试验站 5、信息化管理——推进数字赋能,打造智慧型数字灌区 小开河灌区积极推进业务智慧体系应用建设,围绕灌区工程管理、供水调度等业务工作,全方位打造感知监测体系。沿途安装高清视频监控、水位、闸位、流量监测等信息化设施,基本实现了灌区关键部位视频监控全覆盖和干渠、支渠流量的自动监测。工作人员通过智慧灌区管理平台可以详细了解灌区工情、水情,掌握灌区运行情况,为灌区精准调度、快速反应提供了现代化手段,基本具备了数字化灌区的框架。2022年12月,小开河灌区成功入选水利部数字孪生灌区先行先试建设名单,目前已建设完成水位、测流车等前端感知设备50套、闸门自动化控制20套,开发完成数字孪生信息化平台。 
灌区智慧平台 6、经济管理——健全财务管理制度,保障灌区效益最大化 建立健全财务、资产、基本建设、内部控制等制度,从引黄供水、工程建设业务前端入手,实现业财高效融合,强化经济事项事前审批、事中监督举措,保障了灌区基本支出和工程运行维修养护经费使用的合理、规范、高效。 随着引黄事业的发展,小开河灌区将在滨州市引黄灌溉服务中心的领导下,以求真务实、开拓进取的精神风貌,全力打造“天蓝、水净、地绿、粮丰”的现代化智慧灌区,努力成为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的“滨州样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