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基本情况 韶山灌区工程位于湖南中部,毛泽东、刘少奇、彭德怀故里。1965年7月,十万民工肩挑手提,踔厉奋战,仅用十个月就劈开了110多座山头、架设了26座渡槽、凿通了10个隧洞,建成了灌区主体工程并通水灌溉,创造了新中国水利建设史上的奇迹。 灌区工程由水库枢纽、引水枢纽和渠道工程三部分组成,有干渠5条,长186公里;支渠401条,长1186公里;斗渠及以下渠系长8730公里。干渠上有渡槽26座、隧洞10个、闸堰60处、小型建筑物4050处。“长藤结瓜”式庞大的引水灌溉体系,引湘江支流涟水,灌溉长沙、湘潭、娄底三市的双峰、湘乡、湘潭县、韶山、雨湖、宁乡、岳麓等七个县市区100万亩农田。 韶山灌区水资源总量33.98亿立方米,多年平均引流11.3亿立方米,其中农业用水38.3%,工矿及城镇用水4%,工业?生产用水49.6%,生态及其他用水8.1%。灌区主要种植水稻、湘莲等,粮经比4.02,年粮食产量87.77万吨。
横跨涟水的飞涟灌万顷渡槽 二、主要经验做法和成效 近年来,湖南省韶山灌区工程管理局积极探索标准化管理新路径,促进灌区高质量发展。 (一)以深化体制改革为抓手,强化组织保障。持续深入开展灌区水管体制改革,细化单位内部22个科室单位职责职能,规范50余项工作流程。由受益县市区人民政府、相关市直部门等单位负责人为成员,组建韶山灌区管理委员会,定期研究灌区改革发展、建设管理的重大事项。分级明确“干、支、斗、农、毛”五级渠系管养责任,建立健全“统一领导、上下联动、部门协作、各尽其责”的灌区管理工作机制,确保灌区有人管、管得好、长受益。 (二)以加强工程管理为基础,守好水利命脉。一是着力提高灌区法治化管理水平。2022年3月,出台湖南省首部针对单一灌区的《湘潭市韶山灌区工程管护条例》,查处各类水事违法事件10起,形成了有效震慑作用。二是着力推进“管养分离”制度改革。改变由渠道维修员承包管养的传统工作机制,采取政府购买服务的方式,弥补基层维修管护专业技术力量不足的问题。三是着力维护渠道通水能力。重视渠道管护,每年定期对186公里干渠高标准清淤扫障不少于2次。四是着力加大信息化建设力度。以数字孪生和信息化建设为抓手,推进工程权属精准化、灌区运行智能化、灌区管理标准化、管护模式多元化。
(三)以科学管水用水为根本,保障农业灌溉。建成用水管理信息系统,提高灌溉质效。严格用水计划管理,加强各地各单位用水协调联动,充分发挥“长藤结瓜”联调联用水资源优势,有效应对了2022年夏秋冬三季和2023年春季连旱、年降雨量偏少三成、基础水量仅为往年三分之一的严峻形势,农业灌溉保障率达100%,确保了灌区范围内粮食连年稳产丰收,得到了央视和湖南卫视的深度报道。灌区年供农业灌溉水量4.3亿立方米,灌溉水有效利用系数从2018年的0.539提高至2023年的0.562。2019年5月获评全国首批灌区水效领跑者。 (四)以强化风险意识为重点,筑牢安全防线。落实工程日常管理,健全安全生产规章制度,强化安全隐患排查整治,年投入隐患整治资金300余万元,确保工程持续安全高效运行。多方筹措资金1994.55万元,重建或加固跨渠人行桥30座、硬化渠堤道路和加装安防设施10公里,有力保障了沿线群众安全出行。
韶山银河渡槽 (五)以赓续红色基因为驱动,增强发展动能。充分运用全省大型灌区工程划界成果,大力推进干渠工程确权登记,打牢“两手发力”根基。大力弘扬灌区红色传承,贯彻新发展理念,转变思想观念,变“等靠要”为“争拼闯”,积极挖掘自身资源优势,多方筹措资金,开展灌区建设管护,保障工程安全高效运行,灌区高质量发展。 一渠水通,换了人间。在党和政府政策的惠泽下,韶山灌区彻底改变了因水旱自然灾害制约湘中地区经济发展的状态,一扫昔日的贫瘠状况,发挥了粮食安全保障器、防汛抗旱调节器、乡村振兴助推器、红色文化传播器的作用,产生了巨大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使湘中地区成为闻名遐迩的“湘中粮仓”,农业年年丰收,农村经济稳步发展,农民生活水平大幅提升,是一条名副其实的“幸福渠”“惠民渠”。2023年1月,韶山灌区成功入选水利部“人民治水·百年功绩”治水项目名单;2024年1月,韶山灌区成为第一批通过水利部标准化管理评价的大中型灌区。新征程,新起点,韶山灌区将永葆初心使命,持续传承“艰苦创业、无私奉献、攻坚克难、勇于创新”的韶灌精神,努力朝着“高效节水型、智慧管理型、特色文化型、综合效益型”的现代化灌区昂首迈进,为全省粮食安全贡献“韶灌力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