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熟水利枢纽工程位于常熟市海虞镇,是排泄太湖洪水的主要骨干河道——望虞河入长江的控制工程。常熟水利枢纽工程包括泵站、节制闸、变电所等建筑物,具有挡潮、泄洪、排涝、引水、航运以及改善流域水环境等综合功能。 
常熟水利枢纽工程闸站采用泵站居中,节制闸分布两侧的布局。 一、经验做法 (一)凝心聚力,一张蓝图绘到底 管理所提前布局、及早谋划,成立标准化管理评价领导小组,抽调骨干组建工作专班,实行分管领导主抓,工作专班主干,上下协同推进。坚持先行先试、重点突破、统筹推进,以任务为导向,补短板、强弱项。以标准化评价考核为契机,以常态化管理为抓手,全面修订完善技术管理文件,修订10个章节45条内容,调整各类检查表格12项,新增应急处置流程34个。从工程状况、安全管理、运行管护、管理保障和信息化建设等5个方面着手,新编4项工作手册(管理手册、制度手册、操作手册、考核手册),形成一套“一点、多线、全流程”的工程管理技术资料体系。 
(二)强化指导,一鼓作气求跨越 对省水利厅专家组标准化初评提出的15条指导意见,明确责任人员,倒排时间节点,及时完善工作并形成闭环整改资料。同时,举一反三,对工程范围内全面开展自查自纠,不断提升。邀请水利部有关单位开展技术指导,对专家意见及建议及时调整到位。进一步提升标准化意识,开展新一轮查漏补缺,有效提升精细化标准化工作质效。 (三)标准管理,全面提升谱新篇 建设管理所技能工作室,规划电工实操、机组及启闭机机械部件检修、泵站模拟运行和交流大讲堂四处空间,重点加强工作人员对应知应会、规程规范、工作要求的培训,实现管理围绕标准、成果符合标准。建设江苏省治太展示馆,与望虞河工程展示馆共同组成江苏省太湖水利水情教育基地,通过“线上+线下”“实体+课堂”兼顾的模式,建成现代水利的良好形象宣传窗口。以常态化管理平台为载体,实现设备管理、控制运用、运行管理、安全管理等模块常态化运用;新增档案管理模块,实现管理资料在线阅览功能。更新标识标牌426块,完成现场整治26处,建立起一套高效、科学的工程管理标准体系。 
二、主要成效 (一)标准化管理实现突破 以“精管工程”为载体,制定目标计划,重点推进工程管理精细化、安全管理精准化、日常管理精致化工作。结合精细管理要求,以精细化评价、安全生产标准化一级、水利部标准化核心要求为基础,结合常态化考核每季度对工程进行综合性检查,全方位体现管理所精益求精、务实高效的管理理念。 (二)工程效益充分发挥 修订完善防汛抗旱等应急预案,定期开展设备反事故和防汛演练,积极应对梅雨期8轮强降雨和台风“杜苏芮”,3次启动防汛Ⅲ级应急响应。充分发挥常熟枢纽工程抗旱保供作用,先后实施三轮望虞河引江济太水资源调度,2023年度常熟枢纽累计引排水31.45亿立方米,其中引水18.38亿立方米,入太湖6.2亿立方米;排水13.07亿立方米。为太湖实现“两保两提”新目标提供坚实支撑。 
(三)安全生产稳定向好 以安全管理精准化为抓手,严格执行“日管控、周排查、月调度”制度,完善“技防机防人防”风险管控机制,构建“三全五定”隐患排查工作法,落实重要环节双人负责、“自查+督查”相结合的隐患排查整改“双保险”。2023年组织安全生产专题学习 2 场,安全系列活动8场,安全演练1场,安全竞赛2场,225人参与,全所未发生安全生产事故。 (四)人才培养走在前列 开拓创新培训方式方法,切实提高工作绩效,通过一对一、传帮带的培训模式,促进新员工快速胜任岗位要求。在培训方法上把讲授、实操、案例、研讨、现场观摩等方法糅合,同时为每位学员建立档案,涵盖培训内容、考核定级、课堂评价情况等。建立技能培训室和创新工作室,满足内部技能培训和竞赛需要,逐步打造以电气机械类为主的特色技能培训基地。 
(五)智慧水利建设取得实效 以科技创新为驱动,不断进行工程管理信息化、自动化和智慧化探索。将行业内领先的一些新技术、新方法应用于管理所,开发建成机组检修三维可视化教学系统、智能安防监控等,强化工程管理,提高运行效率。开展泵站安全识别与诊断系统科技项目研究,实现设备故障预警,提高设备安全稳定性。建立创新工作室,不断推动管理所科技创新发展,近年来,取得了1项发明专利、5项实用新型专利,发表论文20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