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淮新河泵站位于南京市雨花经济开发区天后社区秦淮新河入江口处,与秦淮新河节制闸、新河船闸(由交通部门管理)共同构成秦淮新河水利枢纽,是秦淮河流域主要控制工程之一,具有防洪、排涝、灌溉、水生态改善等多种功能。2023年,秦淮新河泵站抽引江水运行251天,抽引江水3.7亿立方米,有效保障了流域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 秦淮新河泵站于1978年10月开工,1982年6月竣工。该站采用堤身式块基结构,为灌排两用双向泵站,双向平面S形进、出水流道,安装1700ZWSQ10-2.5型双向卧式轴流泵5台套,总装机容量3150千瓦,正向灌溉设计扬程2.5米,设计流量50立方米/秒;反向排涝设计扬程2.0米,设计流量46立方米/秒。 
近年来,管理所以工程标准化、精细化管理为目标,大力推进工程管理规范化、制度化、科学化,不断提升水利工程管理质效。管理所于2016年高分通过水利部国家级水管单位考核,2021年10月通过复核;2018年通过水利部安全生产标准化单位考核验收,2021年5月通过安全生产标准化一级单位证书延期复核。2020年首批通过江苏省水利工程精细化管理单位达标验收,2022年被首批认定为江苏省精细化管理一级工程。 
管理所获得“全国水利文明单位”“全国工人先锋号”“全国水利系统模范职工小家”“江苏省先进基层党组织”“全省水利系统先进集体”“全省水利系统管理先进单位”“全省水利系统防汛防旱先进单位”等荣誉称号,2022年管理所党支部获评省级机关工委“服务高质量发展”先锋队党支部,管理所被团中央认定为“一星级全国青年文明号”。 一、细化分解,构建高效能管理体系 坚持全力抗旱普惠民生、科学调水保障生态、精准调度流域安澜、夯实水旱灾害防御基础,紧紧围绕组织管理、安全管理、工程管理、运行维护管理、信息化管理、经济管理等六大类工作,明确细化全年工作任务,构建三个“一”工作模式,即全所主要工作分解一张表呈现,时间进度一张图(进度横道图)约束,个人工作责任一份清单明确。人员工作任务根据全年任务清单制定每月、每周工作计划,在管理所宣传栏公示,压实工作职责,纵深推进精细化、标准化管理,推动了精细化、标准化管理完善和全覆盖,形成了高效的标准化管理体系。 
二、制度保障,完善标准化管理手册 立足全面提升水利工程管理水平,探索符合水利现代化管理方法,结合泵站运行管理实际,组织人员编写泵站标准化工作手册,明确了各专项工作内容、标准要求、方法步骤、工作流程、注意事项、资料格式等。强调对泵站运行管理中的主要电气系统、辅机系统等关系到机组安全运行的主要方面详细规范了操作流程及巡查检修要求。同时,严格执行监督整改,以实际行动,切实保障制度规范在工作中得到充分贯彻执行。 三、牢记使命,打造高素质人才队伍 坚持以“服务高质量发展、打造高素质队伍、提升技术技能水平”为目标,加快过硬人才梯队建设,深化考核激励,加大领军人才、青年骨干人才培养和技术攻关团队建设力度,充分发挥江苏省“333人才”示范引领作用,激发职工创新创造活力,利用管理所培训室和管理处技师工作室和实训课堂平台,组织闸站一线工程运行管理人员开展基础技能、专题项目、重点岗位等实操实训,鼓励青年职工全程参与机组大修、减速箱抢修等项目,现场检验学习成果,全面提升职工业务技能水平。 四、创新发展,建设智能化信息平台 建设完善信息化平台、监控系统,加强工程运行管理措施,不断提升工程在线监管及信息化系统使用水平。积极应用管理处搭建的“秦淮河水利工程管理处标准化管理平台”,对设备管理、防汛防旱、安全生产、智能巡检、项目管理等实现全过程管理。不断强化工程监测,引进新技术,增设机器视觉位移监测、精准调度实时流量监测、泵站机组在线绝缘、温度监测等设施设备,同时结合物联网技术及相关智能识别算法,进一步完善工程运行状况实时全要素监测。不断加强科研交流,在交流中“开阔视野谋创新,拓宽思路促发展”,不断改善提高自主获得了一批原创性、引领性研究成果,部分成果已实现转化应用。 
五、党建引领,推进中心工作深度融合 管理所充分发挥党支部战斗堡垒作用,以党建引领服务高质量发展工作,引导青年在工作中发挥青春力量。党员突击队带头挑重担,24小时待命,保障设备与工程的安全运行的同时,全力保障可能存在的机组设备等突发故障。 下一步,管理所将持续对照工程管理标准化、安全管理精准化、日常管理精致化要求,全面落实责任担当,坚持以工程运行安全高效,稳定健康为根本,以精细化、标准化管理为方向,转变管理方式,提升管理能力,促进管理水平持续发展,努力打造水利工程管理标准化样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