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今年4月,江西省宜黄县被水利部确定为第一批深化农业水价综合改革推进现代化灌区建设试点县。面对新任务、新要求,宜黄县锚定“设施完善、节水高效、管理科学、生态良好”的现代化灌区建设目标,全力打造更高水平“赣府粮仓”。
统筹规划 建设更强灌区
宜黄是典型的小微灌区县,农田灌溉以“五小工程”(小塘坝、小泵站、小水闸、小水陂、小水渠)为主,点多、面广、线长,灌区蓄引提能力不足,农田抗旱能力较低。县政府党组成员黄子健介绍:“这些小微水源工程设施关系着全县27.15万亩的农田灌溉,但小微灌区农田水利设施建设年代久远,老化、堵塞问题较为突出,已难以满足新时代农业发展需求。”
通过调查研究,宜黄县着眼县域农业产业发展现状,统筹谋划,加快完善灌区基础体系,补齐灌区建设短板。
县水利局建管股股长吴立强介绍,全县计划分两期推进现代化灌区建设,一期建设的宜临灌区,是以宜黄境内临水水系为骨架的中型灌区,用长藤结瓜的方式串起沿线水库、山塘等水源,形成灌溉水网。二期项目是升级改造35座小微灌区,设计灌溉面积16.8万亩。此外,宜黄县计划将龙和灌区、帘前灌区等小灌片,打包连片建设成一座10万亩现代化灌区,提升灌溉效益。
吴立强算了一笔账,建设宜临灌区工程项目后,工程年均灌溉效益将达6284万元。
宜黄县当前正在整体推进水源工程、田间工程、调蓄工程等,以实现“库库相通,渠渠相连”,进一步提升灌区保灌能力,夯实粮食安全根基。
软硬兼施 实现高效节水
如何解决灌溉用水粗放低效的问题?宜黄持续优化硬件设施。将传统的沟渠输水、大水漫灌改为管道输水,提高渠道防渗率和输水效率;持续优化喷灌、滴灌等节水设施建设,推广水肥一体化等节水技术;推进供水计量设施建设,将节水纳入县农业水价综合改革信息平台进行供水计量监控,设立节水管理员,运用“水网、信息网、服务网”三网融合技术,提高供水保证率和水资源利用率。
“目前县域内以小(2)型以上水库为水源的灌区渠首均布设了取水计量设施,跨乡镇或村的灌溉渠道上也安装了计量设施。规划新建的宜临灌区拟建设量测水设施49处,管好流向田间的每一滴水。”宜黄县水利局农水股负责人说。
此外,宜黄科学制定年度供用水计划,引导用水户科学灌溉,持续完善《宜黄县农业用水计量设施建设方案》等政策;深化农业水价综合改革中的“价格杠杆”作用,在不增加农民负担的基础上建立骨干工程水价调整机制;实行水权确权,推行农业水权转让;县财政每年安排50万元作为节水奖励资金,纳入县级财政年度预算。
“在控制农业用水总量的前提下,农业节余水量指标不但可以兑现节水奖励,还能实现水权有偿转让。江西洁美电子信息材料有限公司与江西宜生科技有限责任公司签订了约6万元的水权交易合同。”宜黄县水利局负责人陈美玉用实例解释。
有了水权证,老百姓节水更有动力。“这水是能换钱的,当然要节约了。”宜黄县凤冈镇龙和村村民刘瑞民说。
合力共为 健全管护机制
在宜黄龙和水库灌区旁,村民涂大爷看着修葺一新的水渠颇有感慨:“以往这里没人管,一到农田用水高峰期,即便有水,流到我们这里的也少得可怜。现在渠畅水足,不担心了。”
围绕破解现代化灌区管护难题,宜黄县积极探索“管养分离”和“自管自养”两种运行模式。宜黄县总结农业水价综合改革中的经验,借助专业力量,引入第三方大禹节水集团参与灌区建设管护,利用智能化、信息化的管护方式,全覆盖维养灌区、山塘等水源工程。同时,成立宜临灌区管理机构,规范灌区运行,水质、水量更有保障。
在资金方面,宜黄县坚持“两手发力”,创新投融资模式,不等不靠自谋出路。县政府将水源工程和骨干渠道等水利设施资产进行整合,将其作为国有资产,委托县水利建设投资有限公司进行管理。县水利建设投资有限公司将部分水利工程资产与国有商业银行进行对接,以灌溉水费作为资产收益,进行融资贷款。
据悉,通过中国农业银行宜黄支行和江西银行融资贷款及专项债,宜黄县共筹集资金6.4亿元,形成了社会资本和政府共同投资、建设、管理、服务全灌域的新机制,破解了灌区水利工程维护资金不足的难题。
生态优先 创造高品质生活
宜黄县坚持生态优先,将现代化灌区建设同打造水利风景区有机融合,同乡村振兴一并谋划,力求服务好一方百姓。
“在现代化灌区设计中,我们充分利用低洼地带,建成生态塘堰湿地,拦蓄灌溉尾水,防治农业面源污染。还特别采用联锁式生态护坡等新工艺,建设生态灌排体系,让人们休闲散步有个好去处,美好品质生活有个好载体。”陈美玉说。
在宜黄县梨溪镇里阴村,村民们正忙着把虎奶菇装车。村党支部书记张万敏介绍,村里依托现代化灌区建设,改造和维修灌溉设施,合理推进特色种植,以“村公司﹢合作社”模式,种植虎奶菇30亩,引进蔬菜种植公司合作种植400亩连体大棚蔬菜,今年村集体经济收入预计超50万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