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手发力推改革 系统治理有实效
一、基本情况
璧山区位于重庆主城西郊,水资源匮乏,人均水资源量仅为重庆的三分之一、全国的四分之一。近年来,璧山区着力开展节水型社会建设,2019年经水利部认证为节水型社会达标县。按照“集中连片、具备规模、交通便利、便于打造、分年实施”的原则,通过2018—2020年三年努力,璧山区农业水价综合改革实施范围覆盖了全区所有有效灌溉面积27.23万亩,圆满完成了改革目标任务。
二、主要做法
(一)加强组织领导,压实各级部门责任。建立由璧山区人民政府统一领导,区发展改革委、区财政局、区水利局、区农业农村委各部门协同推进的工作机制,明确区发展改革委负责积极稳妥地推进落实农业水价政策;区财政局负责落实农业水价精准补贴和节水奖励政策及农业水价综合改革地方投入;区水利局负责完善农田水利工程体系和供水计量设施、农业用水总量控制、创新管理体制和终端用水管理等工作;区农业农村委负责推广节水农业技术,指导调整优化种植结构。制定区级总体农业水价综合改革实施方案,分年度细化实施方案。改革区域涉及灌溉面积27.23万亩,其中:2018年7.68万亩;2019年9.44万亩;2020年10.11万亩。
(二)开展现状调查,因地制宜完善供水计量设施。区水利局每年委托专业机构对当年的改革区域开展灌区现状调查,并编制现状调查报告,详细登记每个村每个灌区名称、灌溉范围、取水方式、工程地点、水源、各类植物种植面积等信息,将农业水价综合改革实施面积细化分解到各灌区。同时,不断配套完善农业供水计量设施,因地制宜、分类安装水表、水位尺、在线流量监测等计量设施300余处,实现改革面积计量设施全覆盖。
(三)成立用水协会,理顺农田水利管护体制。2019年,通过机构改革明确区水利水库服务中心负责全区已成水利工程运行管理。全区以村社为单位,通过民政部门正式注册登记,成立150个用水户协会,并建立专账专户,实体化运行,实现了改革区域农田水利管护组织全覆盖。通过对农田水利工程确权登记颁证,将辖区内农村饮水安全工程和小型灌溉工程明确为村集体资产,并委托给用水户协会负责日常管护。各用水户协会制定了管护制度,建立“两证一书一台账”,落实管护责任,切实履行管护职责,并加强考核,使工程管护正常化。每个协会配备水管员1名,区财政每年预算水管员经费、落实维修养护经费400万元以上。
(四)强化基层党员责任,发挥党建“引领力”。由区委书记亲自抓,区组织部、水利局牵头,组建各镇街分工负责,村、社区落实的组织架构,推行“党建引领,水价治理”系列措施。村党组织书记按程序担任用水户协会理事长,成为农村治水的信息员、维护员、纽带员,充分发挥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党员干在前面、群众看在眼里,建立“党员责任区”,利用本村党员人熟地熟亲近群众,能真正了解民意等优势,带头参与巡查农村供水管网设施和农田水利设施,带头缴纳水费、宣传政策法规,引导群众共同参与工程建设和管护,让党员的示范带头变成群众主动参与的自觉。改革后,党员代表、村社老干部、群众代表各方踊跃参与“治水”,基层治理能力明显提升。
(五)执行灌溉用水定额,严格建立农业水权制度。出台农业水权管理办法,明确了璧山区农作物灌溉用水毛、净定额;严格按照水资源管理开展农业用水总量控制,每年均对灌区开展了水权调查,结合区情核定农业用水定额、设置初始水权线、耗水警戒线和节水鼓励线。严格贯彻农业节水,璧山27.23万亩农田定额用水量约5262万立方米,农业用水量红线控制指标4617.32万立方米,全区共核发水权证135本,下发初始水权量为3828.06万立方米,亩均为140.58立方米,用水总量在农业用水量红线控制指标以下,亩均用水量在定额用水量以下。
(六)充分开展调研,合理建立农业水价形成机制。出台农业水价管理办法,根据改革推进计划分年度编制水价测算咨询报告,选取典型灌区通过走访调查、收集财务资料、结合数据测算,科学合理地核算处农业用水成本。按照用水价格不低于工程运行维护成本水平确定指导价,并结合丘陵地区地形特点对农业用水价格实行分类指导,其中自流工程0.06-0.36元/立方米,提灌工程0.2-0.52元/立方米,具体征收时由供需双方按照有利于促进节水、保障工程良性运行和农业生产发展的原则,在指导价范围内协商定价。
(七)细化研究激励办法,建立精准补贴和节水奖励机制。出台精准补贴和节水奖励办法,区财政每年预算100万元专项资金,在粮油种植为主的灌区,以核发的水权为基础,在当年用水量低于核发的水权量时,按照6元/亩的标准进行补贴。由各镇街对各村进行考核、区级复核,对管理得好、节水效益突出的用水合作组织进行奖励,奖励的村数量占符合补贴条件村居数量的60%—70%,奖励分为三档,一档6000元,二档5000元,三档4000元。
(八)发挥示范引领作用,创新建立区镇两级改革示范区。结合农业产业布局和高效节水灌溉工程,结合现代农业园区、蔬菜研发中心等平台,区水利局会同区农业农村委、区气象局等各部门合力打造,在璧北蔬菜基地建设双塘路灌区作为区级核心示范区。“以奖代补”调动镇村积极性,对镇级示范区给予5—7万元/处的资金奖励,各镇街通过镇村自主申报、区级联合验收,建立镇级示范村12个,以点带面推动改革全域落地。
(九)推动科技引领,不断探索推进水利现代化。研发建立“璧山区智慧农业水利气象服务平台”,璧北蔬菜基地核心示范区建成光伏电站、高标准建设气象监测站、土壤墒情站、声光系统、水肥一体化等设施设备,推行手机APP物联网智能化精准灌溉系统,有力提升水利管理高效化、现代化水平,实现灌溉用水管理智能化、精准化。
三、取得成效
通过农业水价综合改革,进一步建立健全了农业水权、水价、工程管护、节水激励及等长效机制,灌区群众节约用水意识不断加强,有效杜绝了灌溉水的浪费现象,农民负担的总水价明显减少,有力促进了农业节水,群众满意度极大提高。以双塘路灌区和胜利灌区为例,双塘路灌区改革面积1万亩,胜利灌区改革面积0.1万亩,工程措施均为喷灌、滴灌、管灌等高效节水灌溉模式,工程完工运行近一年来,累计灌溉节水50余万立方米。据统计,全区近三年年均农业灌溉用水量约970万立方米,累计节水约400万立方米,节水成效十分明显。
四、工作启示
一是改革的多样性主要取决于政府主导,只有建立健全农业水价改革体制机制,才能增添实施改革的动力。二是部门之间要切实做好协同配合,积极主动作为,加大投入创新投融资机制,才能整合资源,完善基础设施,满足节水需要。三是加大宣传,群策群力,只有群众的节水意识提高了,全社会节水才能实现“常态化”。四是提高节水的科技含量及注入现代化管理水平,才能保证工程的可持续、健康发展,从而达到提高用水效率、优化资源配置、实现农业现代化的目的,进一步加快农业产业融合,助推乡村振兴。

璧山蔬菜基地-农业水价综合改革核心示范区

物联网智能化精准灌溉系统实时监测数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