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四化”改革 助力“两个先行”
一、基本情况
临安地处太湖、钱塘江两大水系上游,总面积3118.77平方千米,有效灌溉面积29.88万亩。全区水资源总量丰富,但时空分布不均,加上特殊的地理条件,存在季节性、工程性缺水。自2017年列入浙江省第二批省级农业水价综合改革试点以来,三获省级农业水价综合改革年度考核优秀县。
二、主要做法
临安区高度重视,深入贯彻落实国务院、水利部和省有关文件精神,切实把农业水价综合改革作为农业现代化的“牛鼻子”工程来抓,积极先行探索,奋力争先,因地制宜,创新推进“四化”改革,着力打造江南山区改革样板,有力促进“两个先行”(共同富裕先行和省域现代化先行)建设,充分展现农业水价综合改革魅力。
(一)因地制宜,水价改革精准化。一是科学测算成本水价。分别选取8个典型灌区进行测算,得出农业用水参考水价28.43-40.06元/亩,主要由灌区引水堰坝、提水泵站、灌排渠系维修养护经费和人员管理费用组成。二是精准补贴保障经费。临安区实际各村每年投入农业用水经费仅11.86-22.44元/亩。为补齐各村定额内用水成本差额,出台《杭州市临安区农业水价改革精准补贴及节水奖励办法(试行)》,明确精准补贴标准为18元/亩,节水奖励0.1元/立方米,农业水价基本达到运行维护成本,建立了水价形成、精准补贴和节水奖励机制,累计下达精准补贴和节水资金945.21万元。三是实行超定额累进加价制度。明确农业水价指导价,对超定额部分按照1~1.3倍标准实行基准累进加价。
(二)高标建设,基础改造系统化。围绕“安全水源、高效灌溉、标准农田”理念,统筹整合。新建高标准农田9000亩,灌排渠系206公里,新建改建灌溉堰坝46座。同时,结合“数字乡村”建设,积极开展数字化泵站、堰坝水闸建设,安装视频监控和用水计量系统,打造远程可视、数据可靠的监测体系。2022年,完成农业灌溉更新升级工程20座,其中16座列入省政府民生实事项目。
(三)智慧管护,整体提升数字化。推进数字化改革,建成农业水价改革综合管理平台,具有工程信息管理、用水计量管理、“八个一”村级台帐录入、考核管理和综合展示等八大功能。用水户通过手机APP “一键化启动”,即可实现对6个数字泵站、堰闸的远程启闭、视频监控的实时预览以及运行状态、灌溉流量等重要参数的实时监测。
(四)强化基层,用水管理网格化。持续深化基层水利服务体系改革,按照“力量下沉、职能提升”的理念,进一步强化昌化溪、天目溪、苕溪3个基层流域所的力量和职能,分片负责日常指导和监督工作;各镇街负责属地管理;276个涉农行政村建立用水小组,落实管护人员828人,按照“管养分离”原则,实行“物业化”、“自主化”管理,构建流域管理与区域管理相结合的用水管理体制,确保农田水利工程良性运行。
三、取得成效
(一)有力促进农户节水增效。一是有力提升农田灌溉有效利用系数。据测算,改革开展以来,2021年相较2017年节水489.71万立方米,灌溉水有效利用系数从0.590提升至0.607。二是有力降低生产成本。以昌化镇上营灌区为例,总面积200亩,完成数字化改造提升后,电费每年节省1200元,人工放水费用每年节省6000元。
(二)有力促进集体经济发展。结合农业综合水价改革,在完成东苕溪流域水权制度改革试点的基础上,在全省首创山塘水库水权制度改革,提出水资源价值评估技术途径与方法,完成21座试点山塘确权颁证,2个水权交易案例,每年为村集体增收11.5万元。该项工作获得《中国水利报》专题报道。
(三)有力促进农业转型升级。通过农业综合水价改革,有效破解农田水利工程“有人建、没人管”的顽疾,切实发挥长效。结合高标准农田建设、“非粮化”整治,完善配套设施,促进集约化、规模化发展,形成了临安太阳公社等先进典型模式。临安水稻种植面积达6万余亩,2021年实现增产366万公斤。
四、改革启示
(一)领导重视是前提。临安区委区政府高度重视,成立以分管副区长为组长,区水利、农业、财政、发改和各镇街分管领导为成员的领导小组;各镇街成立相应的领导小组;各涉农行政村成立村级用水小组,构建了“纵向到底、横向到边”三级全覆盖的领导组织网络,形成了以水利部门为总牵头,成员单位密切配合的良好机制。确保了农业综合水价改革的有序推进。
(二)因地制宜是关键。临安地域面积广,素有“九山半水半分田”之称,农田灌区规模小而散,加上总体水资源量丰沛,农业综合水价改革推进难度大。听取民意需求,因地制宜实施灌区田间渠系修改建及数字堰闸、泵站,打造乡村农旅新风景,切实提高了群众的获得感和参与积极性,有力打造农业综合水价改革“临安模式”。
(三)落实长效是根本。通过5年的农业水价综合改革,临安建立健全“四项机制”,明确工程管护责任主体,落实工程运行管护经费。开展“优秀放水员”争先创优活动,激活村级用水管理主体。在完善建后管护机制的基础上,逐步推进存量堰坝水闸、机埠泵站、灌排渠系等农业灌溉工程的更新升级,确保新改建工程有人管、有钱管、有制度管,切实发挥长效

水价改革基础改造助力于潜光明农场“耕织原乡 共富田园”

智慧管护,整体提升数字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