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省宾川县农业水价综合改革典型案例

2023-02-07 10:29

水价改革兴农业  高效节水润热区

  一、基本情况

  宾川县位于云南省西北部、大理州东部,地处金沙江干热河谷南岸,国土面积2563平方公里,辖8镇2乡,总人口36.91万人,耕地77万亩,灌溉面积58.7万亩。日照时长达2719小时,无霜期达294天,素有“天然温室”“热区宝地”之美称。年平均降雨量563毫米,年平均蒸发量达2547.2毫米,干旱指数高达2.4,是全省的重旱区。按照“先建机制、后建工程”改革要求,探索出了“政府搭台、企社唱戏、适当补助、利益自享、风险自担、惠及于民”的水利改革模式,实现了农户、投资经营主体和政府“三方共赢”。截至2021年底,建成高效节水灌溉面积33.6万亩,完成农业水价综合改革面积31.06万亩。先后被列为全国农业水价综合改革试点县、全省农业水价综合改革重点县,被国家水利部命名为国家高效节水灌溉示范县。

  二、主要做法

  (一)因地制宜,统筹规划。围绕“坝区葡萄园、坡地柑桔园、沿江咖啡园、山地核桃园”立体区域规划产业化布局,高标准、高起点编制了《宾川县农业水价综合改革实施方案》《宾川县高效节水减排规划报告》,为开展农业水价综合改革、高效节水灌溉建设和加快推进节水型社会建设绘制了蓝图。

  (二)深化改革,建章立制。一是建立社会资本参与机制。鼓励和引导用水合作社、土地流转大户及农业龙头企业等社会资本投资参与高效节水灌溉项目建设、运营和管理。引入社会资本18家,投资3.84亿元建成高效节水灌溉面积11.45万亩。二是建立初始水权分配机制。建立用水总量控制下的初始水权分配和用水定额管理制度,将农业初始水权量按照耕地面积和作物灌溉定额分配到用水户,核发用水权证。三是建立水权交易机制。设立水权交易中心,建立交易制度,用水户与用水户之间对初始水权范围内结余水量进行水权有偿转让交易,或者由水管单位进行回购。四是建立科学合理的水价形成机制。灌区干渠供水价格为0.21元/立方米,引入社会资本投资建设的高效节水片区终端水价在政府指导下通过投资主体和用水户协商定价,不同项目区执行终端水价在0.5-1.09元/立方米之间,灌区水费收取率100%,近几年水费年平均收入1756万元,实现收支平衡。五是建立节水激励约束机制。制定《宾川县节水奖励及精准补贴办法》和超定额累进加价制度,设立专项基金。用水户水权证内已购买但未使用完的定额内节约水量,灌区管理单位“以加价回购代奖励”方式回购。标准为节约10%(含)以内加价0.02元/立方米回购;节约11%至20%(含)加价0.03元/立方米回购;节约21%以上,加价0.04元/立方米进行回购。超出水权证定额的用水量,实行超定额累进加价。超定额(计划)用水10%(含)以内加价20%,11%~30%(含)加价50%,31%~50%(含)加价100%,51%以上部分加价200%。基金设立以来,补贴管护主体16万元用于工程维修养护,对15户用水户3754立方米节约水量回购,发放节水奖励资金75.08元。六是建立群众全程参与机制。用水户代表全程参与工程项目建设前期规划设计立项、工程建设、运营管理等工作,保障群众对水利工程建设的知情权、参与权、监督权和评判权,充分调动群众投资入股工程项目建设的积极性。七是建立工程运行管护机制。骨干渠系和小型水利工程分别由灌区管理局和用水合作组织运行管护,社会资本投资建设的水利工程所有权按照投资比例确权登记,并向各管理单位发放工程使用权、所有权证书,签订管护责任协议。目前,全县共有农民用水专业合作社、用水户协会和供水灌溉服务公司21家,服务面积达23.8万亩。

  (三)强化协作,共同推进。按引水上山、农业产业布局上山的思路,以高效节水灌溉项目建设为突破口,整合农业部门高标准农田建设、林业部门退耕还林、自然资源部门土地整治等政策,打好农林水土“组合拳”参与改革及建设。

  三、主要成效

  (一)实现财政资金“小投入”撬动社会资本“大投资”。近年来,全县引入社会资本18家参与20件高效节水灌溉项目建设,投资3.84亿元建成高效节水灌溉面积11.45万亩,其中:财政资金投入0.86亿元,占总投资的22%,社会资本投资2.98亿元,占总投资的比例达78%。

  (二)实现水利工程“建管用并重”。引入了社会资本投资参与水利工程建设、运营及管护,改变了水利工程有人建、有人用、管不好的状况,实现“责、权、利”统一,确保水利工程“有人建、有人管、长受益”。

  (三)提高了群众参与积极性。倡导群众全程参与项目建设,充分发挥群众监督作用,调动群众参与水利工程项目建设的积极性,使得群众对水利工程设施的建设,实现了从“要我建”到“我要建”的转变。

  (四)节约了水资源。改革项目区灌溉水有效利用系数从0.55提高到0.9,经济作物灌溉用水量从亩均580立方米降至300立方米左右。与传统漫灌相比,灌区年节约水量2200万立方米,节水效益显著。

  (五)提高经济效益。改革区农业产业发展迅猛,以葡萄、柑桔、软籽石榴为主的特色水果种植面积达9.16万亩,丰产期可实现产值16亿元,项目区受益农户人均年收入增加8500元。2021年全县农业总产值达133.19亿元,其中:特色优质水果总面积32.66万亩,产量77.15万吨,产值70.58亿元,农民人均纯收入20035元。

  四、改革启示

  一是政府主导是关键。政府高位推动和主动作为,通过以高效节水灌溉项目为突破口,整合农林水土各部门项目政策,实现了农田水利工程建设投资模式从政府“大包大揽”到“小投入”撬动社会资本“大投资”的转变。

  二是群众参与是基础。通过群众全程参与工程建设和运行管护,确保了群众的主体地位,充分调动了群众参与改革的积极性,群众对农业水价综合改革,实现了从“要我改”到“我要改”的转变。

  三是落实管护是核心。通过建立科学合理的水价形成机制,为用水合作组织提供了经费保障,既保证了其正常运行,也解决了田间工程主体“缺位”的问题,确保了工程建得成、用得起、管得好、长受益。

 

引入社会资本投资建设的高效节水力角片区

水权交易中心

机制图

责编: 夏康平  
 
 
进入无障碍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