突出重点 破解难点 保障改革有序推进
一、基本情况
陕西省交口抽渭灌区位于关中平原东部,是以渭河为水源的大(2)型多级无坝电力抽水灌区,辖灌西安、渭南两市的临潼、阎良、临渭、蒲城、富平、大荔6个县区21个镇办,渠首设计流量41立方米/秒。1970年全面建成通水,近十年渠首年均引水2.2亿立方米,年灌溉农田200余万亩次,粮食亩产达1100kg,经济作物亩均产值6000元以上,是陕西重要的粮、果、蔬生产基地。
二、主要做法
农业水价综合改革实施以来,灌区按照“建机制、强管理、促节水、保运行”的工作思路,突出重点、破解难点,全面完成了110万亩的改革任务,2020年12月率先通过省级验收,初步建立了水价改革“四项机制”,基本实现了农业节水、农民减负和水利工程良性运行的预期目标。
(一)建立各项机制,保障改革有序推进。
1.成立机构出台办法。成立了农业水价综合改革工作领导小组,积极与辖区水务局、镇村进行业务对接,形成了“主要领导亲自抓、包联领导分片抓、地方政府协同抓”的工作机制。科学制定了工作实施意见,详细编制了工作方案,出台了13个配套制度和办法。
2.建立农业水权制度。按照“以地定水、分水到户”的原则,登记用水户19万户,分配斗口用水权2.8亿立方米,明确了用水总量,发放了水权证书。
3.建立价格和补贴机制。在总体上不增加农民负担的原则下,实行了“提价和补贴相结合”的水价形成机制和精准补贴机制,全面实施了分类水价和超定额累进加价制度,国有骨干工程供水价格在财政补贴基础上基本达到运维成本,末级渠系收费标准完全达到了运维成本。现行终端水价由0.258元/立方米提高到0.313元/立方米,群众亩均亩次浇地费用不但没有增加,反而较改革前下降了9元左右。
4.建立工程管护机制。设立“中心、总站、站、斗、村组”五级渠长,全面推行“渠长制”常态化工程管护机制,落实日常管护经费,实行定期巡查巡护,每年春秋两季组织两次集中整修。
5.完善用水管理机制。实行专管与群管相结合的用水管理模式,深入推进基层管水组织改革,降低末级渠系管理成本和群众费用支出,改革后基层管水人员减少了30%。用水管理基本实现了供水服务“一条龙”到田间、供水计量“一把尺子”到地头、供水收费“一口价”到农户的“三个一”交口管理模式,群众用水积极性和满意度显著提升。
(二)研发管理平台,破解改革重点难题。
为破解分类水价和超定额累进加价制度执行中存在的水费计算复杂、水价执行监管难、水费收缴透明度差等难题,灌区大胆探索创新,利用“互联网+”技术,自主研发了基于WEB的农业灌溉管理信息平台、开通了“交口抽渭农业灌溉”微信公众号,全面推行了“线上缴费”功能,成为农业水价综合改革工作中的一大亮点。管理平台由手机“微信公众号”和电脑“PC端”两大部分构成。主要特点:
1.结构简单,操作方便。有效解决了新的水价政策实施中的计算难、群众不易接受等问题,更加适应当前灌区基层管水人员年龄偏大、文化程度低的现状。
2.信息化应用效果明显。用水户水量、水费信息直接上传云端服务器,实现了用水户与灌区管理单位直接结算,减少了中间环节,实现了供水管理“一竿子插到底”的模式。
3.水费安全得到保证。多渠道“线上缴费”,切实方便了群众,有效提高了用水收费透明度和水费安全。
4.“三公开”制度得到落实。平台应用进一步方便了“水价、水量、水费”的公开公示,较以前人工收集汇总数据可提前5-10天。
5.提升了水资源管理水平。系统中按灌区行政区域、进行各级渠道用水流量填报功能,提升了最严格水资源制度的贯彻落实。
(三)完善计量设施,提高水量精准管理。
为严格落实“总量控制、定额管理”和“农业灌溉双标尺,一计量一监督”的改革要求,干支渠道共建有计量设施64处,全部实现了视频监控,末级渠系共建有斗渠量水设施501座、农渠监督标尺4800多处,基本实现了全覆盖。引进安装“箱式超声波明渠流量计”进行远程看水;研发使用闸门控水和设备测水一体化控制系统,不断探索提升灌区测水量水精准管理和智慧化水平。
三、取得成效
(一)节水成效明显。水价杠杆作用得到充分发挥,群众节水意识和用水效率明显提高,灌区亩均灌水定额下降10%左右,年均节水1800余万立方米。2021年灌区成功入选全国第二批灌区水效领跑者。
(二)农民负担下降。终端水价虽提高了0.055元/立方米,但是群众浇地费用“未升反降”,较改革前亩均亩次下降9元左右,年均可减少群众浇地费用支出1600余万元。
(三)保障能力提升。灌区水利工程抗旱保障能力稳步提升,抗旱进度明显加快,用水轮期逐步缩短,抗旱成效显著。2017-2021灌区年均斗口引水量1.5亿立方米,灌地201万亩次,年均粮食总产量4.6亿公斤,年国内生产总值67亿元,农民人均年收入1.2万元。
四、改革启示
(一)科学核定水价是前提。农业水价关系到用户切身利益、农村经济社会稳定和国家粮食安全。只有科学合理核定成本,兼顾农民承受能力,才能制定出符合灌区实际的水价标准和政策,才能有效调动农户节水积极性,确保改革深入推进。
(二)落实精准补贴是关键。精准补贴机制的建立,较好地解决了灌区水管单位亏损和工程管护经费投入不足的问题,切实减轻了农民负担,有力保障了改革目标的实现。据统计,改革以来中省财政补贴资金累计为:国有骨干工程维修养护费8748万元、农业供水价格差额补贴资金3650万元,末级渠系费用补助6255万元,高扬程抽水电费补贴3456万元。各项精准补贴资金的落实,有效维护了灌区干支渠道、抽水机组、输电线路和末级渠系工程的安全运行;有力保障了灌区管理人员、末级渠系管水人员的报酬和日常管护经费;着实提升了灌区水利工程的效能发挥。
(三)务实创新改革是重点。灌区要紧密结合自身管理实际和灌区特点,通过水价公示、发放水价宣传单、张贴宣传标语,召开农户代表及村委会干部座谈会等多种方式深入宣传改革政策,提高群众知晓率和参与度。要以管理需求为导向,充分利用大数据、物联网、互联网等信息化技术手段,务实创新改革,为水价改革工作深入推进提供支撑。

渠首枢纽工程鸟瞰图

用水户地头展示“线上收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