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省祁县农业水价综合改革典型案例

2023-02-07 09:02

全面深化农业水价综合改革  全力推进节水型灌区建设

  祁县紧紧围绕保障粮食安全和水安全,深刻把握县情水情,全面深化农业水价综合改革,因水因地制宜,整合各类资源,探索创新改革路径,改革基础进一步夯实,水价形成机制不断完善,农业用水管理进一步强化,精准补贴和节水奖励机制逐步建立,为连年的粮食增产、农业增效、农民增收提供了有力的支撑。

  一、基本情况

  祁县位于山西省中部,是国家粮食生产先进县、中国酥梨之乡。全县建有5个灌区,有效灌溉面积39.5万亩,2018年启动农业水价综合改革,实施分水权、定水价、发奖补、建协会、智慧管、节水化建设,构建“六位一体”的农业水价综合改革管理体系。

  二、主要做法

  (一)计量全覆盖,运行保成本,建立分类分档的水价形成机制。大力推进计量体系建设,实现计量到村,供水收费。灌区安装各类远程计量设施150套,斗口以上计量设施建设达到100%。完成水权细化分配,涉及全县82个村核发水权证,累计分解下达水权量3511.92万立方米,结合祁县实际,实施灌溉用水总量控制,定额管理逐年严格,促进用水管理向精细化转变。科学测算农业水价,逐步实现成本定价。因地制宜,分类指导,在尊重农民意愿的前提下,合理调整灌区农业供水价格。区别粮食作物、经济作物等用水类型,在终端用水环节探索实行分类分档水价,逐步推行超定额用水累进加价制度,完善农业水价调节机制。目前,全县灌区供水价格分别为粮食作物为0.22元/立方米,经济作物0.25元/立方米,经济林果0.60—1.0元/立方米,推进农业用水价格逐步达到运行维护成本水平。2022年,新建梨苑灌区投入运行,农业用水价格达到完全成本运行水平。梨苑灌区涵盖古县镇酥梨基地16个村,受益灌溉面积2.2万亩酥梨。梨苑灌区综合考虑梨树供水成本、水资源稀缺程度及用户承受能力,骨干工程运行成本水价为1元/立方米,末级渠系水价为0.1元/立方米,供需双方终端协商定价1.1元/立方米。试运行以来,灌溉保证率由50%提高到了75%,灌溉水源由地下水置换为地表水,酥梨的品质、产量明显提升,亩年均节水150立方米,亩年均增产150公斤,亩年均增收240元。一减一增,项目区酥梨年增产331.2万公斤,人均年增收1308元,实现了节水增效、农业增产、农民增收、生态增值。

  (二)精准补贴到灌区,节水奖励到协会,建立示范引领的节水奖励机制。结合祁县实际,制定了补贴标准和奖励办法。综合考虑县级财力状况、节水成效等因素,构建以补贴灌区水源工程、骨干工程运行维养为主,补贴田间工程为辅的精准补贴模式。多渠道筹集节水奖补资金,统筹安排上级安排的维护资金、通过精准补贴机制补助灌区运行维护,从而保障灌区的良性循环发展。充分发挥农民节水协会作用,鼓励灌区群众节约用水,建立健全易于操作、用户普遍接受的农业用水节水奖励机制。明确资金主要用于末级渠系工程维修养护、高效节水灌溉工程建设。突出示范引领、以点带面、以建代奖,建设鲁村苹果、来远小米、夏家堡土豆等高效节水示范工程,促进用水主体由粗放式灌溉向节约型灌溉转型,实现节水高效农业。改革以来各项精准补贴和节水奖励补助资金累计达357万元,保障了改革项目区农田水利基础设施的良性运行,提高用水户主动参与改革工作的积极性。

  (三)物业化管护,协会化服务,建立分级管理的运行管护机制。探索公司+协会运行管护模式,打通改革“最后一公里”。实行分级管护机制,明确“管护权”,落实“管护人”,明确水库、输水主干渠道等骨干工程由专业化公司负责维养,村级田间渠道、小微型等田间工程由农民节水协会负责维养。探索管养分离,坚持“专业人做专业事”的工作思路,组建专业化公司,实行骨干工程物业化维养,成立昌源供水有限公司、杨庄水利服务有限公司,承担农田水利骨干工程维修养护任务。同时发展村级农民节水协会等用水合作组织,按照“谁受益,谁管护”的原则,发动用水受益区群众管护水利工程。建立“公司+农民节水协会+村水管员”管理服务体系,确保工程长期良性运行。全县累计成立了117个农民用水合作组织,有农民节水协会、水利专业合作社等多种形式,覆盖率达100%,让农民用水户成为农田水利设施、农业用水的管理主体,真正实现“建得成、管理好、用得起、长受益”。

  (四)节水化改造,智慧化管理,建立多元驱动的工程建设机制。坚持节水工程建设多元驱动,拓宽水利融资渠道,积极争取水利投资、专项债券,大力实施灌区节水改造、灌溉水源工程建设等节水设施提升。改革以来争取各类涉水资金2.4亿元,累计完成管道铺设125.4公里,渠系防渗130.4公里,发展高效节水灌溉面积7万亩,农田水利工程体系明显改善。大力发展高效节水灌溉示范工程,祁县万亩高效节水灌溉示范园区项目主要实施加密管灌、喷灌、微灌等高效节水灌溉工程建设,突出管理信息化、水肥一体化提升,推进农业深度节水控水。目前实施面积已经由19年启动时的1.1万亩,扩展到近3万亩,示范园区包括大田区、梨园区、苗木区等8个区,涉及7个乡镇15个村,中国水科院在示范区同步启动国家灌区管道输水灌溉标准化示范区建设。积极申报水利部数字灌区试点,对全县水利工程开展了全面的调查摸底,建立全县农田水利工程数据库,编制全县灌区一张图。以信息化技术为引领,推进数字赋能、智慧服务。搭建农业水价改革平台、灌区信息管理平台、高效节水灌溉平台,建设集工程管护管理、灌溉优化决策、水肥一体化管理、水费计量收缴等多功能于一体的信息化管理平台,实现农田水利全方位可测可控可视化管理,提高水利工程管理效率和效益。

  三、取得成效

  祁县农业水价综合改革2018年启动,当时面临着“农业水价低征收难”、“灌溉设施管护不到位”、“工程建设资金投入不足”等难题。通过建立农业水权制度、建立水价形成机制、完善计量设施、搭建智慧平台、组建用水协会等方式全面深化农业水价综合改革,全县累计实施改革面积39.5万亩,占总体改革范围的100%。农业水价综合改革工作基本完成,农业用水能计量,农业水价可接受,精准奖补都到位,工程管护全覆盖的目标正在逐步实现。工程管护水平持续提升,骨干渠道防渗率90%,农田灌溉水有效利用系数提升到0.60,低压管道灌溉有效利用系数0.9以上,取水口计量率100%,配水设施计量率100%,灌溉水利用率明显增强,有效促进了农业节水,农民群众负担普遍降低,改革取得明显成效。

  四、改革启示

  一是多轮驱动、综合施策。农业水价综合改革一头牵着农民群众,一头牵着灌区发展。加强农业水价综合改革必须融入乡村振兴战略,与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等相关改革工作相衔接,以改促改,双向把握,实现改革协同前进。

  二是多元保障、两手发力。实施灌区节水改造提升工程是推进农业水价综合改革的基础保障。必须跟进水利基础设施建设与投融资体制改革等相关政策,补齐灌区工程建设短板,强化灌区运行管理弱项。

  三是结合实际、精准发力。深刻把握县情水情,因水因地制宜,必须聚焦县域农田水利发展面临的突出矛盾和问题,在改革机制等任务上精准发力,探索出符合县域实际的改革方式和路径,全面巩固改革成果。

 

祁县村级农民节水协会建设

祁县高效节水园区建设

责编: 夏康平  
 
 
进入无障碍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