完善工程建管体系 健全水价形成机制
一、基本情况
根据《关于推进2020年农业水价综合改革及做好“十四五”实施方案修编工作的通知》(鲁水农字〔2020〕9号)要求,对定陶区有效灌溉面积进行了复核,复核后全区有效灌溉面积调整为77.25万亩,结合定陶农业水价综合改革进度,截至目前,定陶区农业水价综合改革面积累计达77.25万亩,改革工作取得扎实成效。
二、主要做法
(一)精心谋划部署,持续高位推动。定陶区委区政府高度重视农业水价综合改革工作,专门成立了以区长为组长,分管副区长为副组长,水务、财政、发改、农业及各镇街负责人为成员的工作领导小组,出台了《关于农业水价综合改革的实施意见》(菏定政字〔2016〕37号),科学制定了《菏泽市定陶区农业水价综合改革实施方案》及年度实施方案,明确了改革目标任务,为扎实推进农业水价综合改革提供了组织保障和指导性文件。
(二)完善农田水利工程建管体系,夯实水价改革工程基础。定陶区经过多年来的建设发展,现有主要河流25条,河道总长409公里,2座平原水库,水闸69座,乡村干沟生产桥涵1685座,农用机井1.37万眼,各类泵站211座。机井、泵站全部配套了射频器、水表等计量设施,建成高效节水灌溉面积55.30万亩。
2011年,定陶区成立了润田灌溉服务中心,推行“行政化指导、市场化运作”模式,将水务部门建成后的农田水利设施全部交由润田灌溉服务中心实行统一管理和维护,采取“服务中心+服务站+农户”的运作方式,解决了农田节水灌溉工程“谁来管”的老大难问题,通过依托润田灌溉公司进行市场化运作,实现水权分配、用水计量、水价核定、收费服务、管理维护一体化办理,保障了农业水价综合改革顺利进行。
(三)逐级明确水权,落实最严格水资源管理。根据定陶区用水总量控制指标和农业灌溉用水定额,严格核定项目区用水总量控制指标,科学制定了《定陶区用水总量控制管理办法》(菏定政办发〔2017〕31号)、《定陶区农业灌溉用水定额指标(试行)》。由区水务部门将水权分配至润田灌溉服务中心,由服务中心逐级分配至服务站、农户,并颁发水权证。每户一证,水量计量以井口、斗(渠)口(扬水站点)计量为准,实行“先充值缴纳水费、后刷卡取水浇地”制度,水权(定额)额度内水量按现行农业水费计收,水权(定额)额度外水量加价计收,卡内当年结余水量可结转下年使用。推动落实“总量控制,定额管理”,依据2020年度162.77立方米/亩/年水权指标,项目区共分配水量12574立方米,水权证发放76570本。
(四)健全水价形成机制,以水价杠杆撬动节水意识。为扎实推进农业水价综合改革,定陶区制定了《菏泽市定陶区农业供水价格管理实施办法(试行)》(菏定价综发〔2018〕3号),物价部门公布了《定陶区农业水价综合改革试验区终端水价》(菏定价格发〔2018〕2号)。农业用水采取“以电折水”计价方式收取水费,实行分类终端水价,农作物类每度电1.60元,蔬菜类每度电1.64元,林果、水产及高效经济作物类每度电1.67元。印发了《关于农业用水实行阶梯水价有关事项的通知》(菏定政字〔2016〕38号),项目区充分发挥润田灌溉服务中心作用,采取“行政中心+服务站+农户”的运作方式,有序推行阶梯水价。项目区采取刷卡用水,农户每年度先按60元/亩预充值,基本可满足本年度农田灌溉需求,超过定额实行阶梯水价。在用水定额范围按照成本价收取,超出定额加收0.2-0.4元/ 立方米,提高了农户节水意识,推进了节水工作的开展。
(五)落实精准补贴和奖励机制,提高群众节水积极性。定陶区出台了《定陶区农业水价综合改革精准补贴资金管理使用办法》(菏定政办字〔2017〕67号),建立健全精准补贴机制。以水价调整为前提,补贴与承受能力挂钩,农业用水超出定额、农业水价调整未达到要求或未超出农户承受能力的不予补贴。2018年以来定陶区以实物方式发放水价改革精准补贴资金和节水奖励资金237.15万元。
三、取得成效
(一)提高了灌溉水利用系数。高效节水灌溉工程的建设,农田用上了“自来水”,解决了农田水利设施“最后一公里”课题,提高了项目区灌溉保证率,农田灌溉水有效利用系数达到0.64,农田灌溉成本由原来的每年每亩综合成本100元以上降低到现在的每年每亩70元以内。项目区年节约灌溉用水2000万立方米,节约用电1300万千瓦时,工时52万个,年增经济效益5200万元。
(二)提高了群众节水意识。加强了项目区用水总量控制与定额管理,明晰了水权,完善了水价体系,达到了以水价杠杆撬动节水意识的目的。
(三)保护了水利设施。明确了水利工程产权和管护主体,实行公司化经营、市场化运作,确保了农田水利设施得到有效保护,工程寿命得以延长,工程效益得到长效发挥。
四、改革启示
一是农业水价综合改革必须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维护群众利益。农业水价综合改革工作必须坚持“以人为本”,充分发挥农民的主体作用,通过落实精准补贴和奖励机制,调动农民参与改革,提高农民主动节水意识和积极性。
二是健全水价形成机制是农业水价综合改革的核心。发挥市场对水资源配置的决定性作用,必须完善水价形成机制,落实分类水价和阶梯水价,以水价杠杆撬动农民的节水意识。
三是完善工程建管机制是农业水价综合改革的基础。末级渠系节水改造和节水灌溉配套工程,是农业水价综合改革的硬件支撑。在建后管理上实行公司化经营、市场化运作,促进农田水利工程可持续利用和管理,确保农田水利工程发挥长远效益,农业水价综合改革才能稳步推进。

农田水利设施产权证书和农田水利设施管护协议书

水权证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