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省攀枝花市仁和区农业水价综合改革典型案例

2023-02-07 10:06

以农业水价改革提高农业质量效益

  一、基本情况

  攀枝花市仁和区位于四川省最南端,幅员面积1729平方公里,辖14个乡镇(街道),总人口28万,耕园地面积70万亩,其中芒果种植面积40.5万亩,是全国十大芒果主产区之一。区域年降雨量850毫米,年日照时长2500小时,旱季长达8个月,蒸发量是降雨量的3倍,季节性和工程性缺水并存,“水在山下流、人在山上愁”是仁和区水资源现状的真实写照。

  二、主要做法

  聚焦“提高资源配置效率”,仁和区调水价、管好水、强保障,稳步推进农业水价综合改革不断深入,着力构建“界面清晰、分级管护,灵活计量、分段计价”的农村水利基层治理体系。

  (一)抓住“两个关键”,破解水价困境。一是抓水价。构建分级定价、终端执行的农业水价形成机制,全区100座水库政府核定骨干渠道水价0.06元/立方米,受益村根据购水成本和运行成本协商末级渠系水价,区域0.3-3.8元/立方米的终端水价全部落地、严格执行。二是抓计量。探索土洋结合多种计量,同步推进传统计量标尺和智能计量模式,计量点位和设备安装立足实际、费省效宏。

  (二)推进“三条措施”,精准用水管控。一是分好水。遵循“确水权、定计划、配水量”的分水次序,区域水权初始分配到镇到村,按照权限内的供水量制定年度供水计划,配水到户到人、到田到土。二是用好水。坚持“先建机制、后建工程”,统筹推进涉农涉水项目建设。受益村社议定工程建设、水权分配“两个方案”,同意用水计划、工程管护、终端水价“三个机制”后,再建工程。三是管好水。按照资金来源划分管护责任,针对工程类型制定管护标准,把管护绩效同管护人员的收入挂钩,保障全区8200余套计量设施有人管、管得好。

  (三)落实“四项保障”,确保持续发力。一是组织保障。成立区政府主要领导负责推进的水权和水价改革领导小组,抽调发改、财政、水利、农业农村部门业务骨干,专职专班推进。二是经费保障。2021年区财政统筹落实基层公益设施维修养护资金和农业水价综合改革奖补资金1600万元/年,通过绩效考核奖优罚劣,充分调动受益村社管理维护积极性。三是人员保障。全区13个基层水利服务机构落实基层水利设施管护人员232人,34个用水合作组织发展农业用水服务人员157人,实现区域14个乡镇(街道)水利服务全覆盖。四是机制保障。把水权与水价改革列入区委深改委工作要点,同步构建农田水利设施投建管运一体化考核机制,真考实改,全方位巩固提升改革成果。

  三、取得成效

  截至2021年底,仁和区实现15万亩农业水价综合改革总任务实施改革全覆盖,改革强农惠农效应明显。一是农民节水节支。通过计划供水和计量管控,全区灌溉水利用系数从改革前平均不足0.482提高到0.545。据测算,改革核心区农业节水可普遍提高30%以上,亩均节约用水50-60立方米,可使农户每年亩均节约开支100-150元,获评为四川省现代农业建设示范县。二是农业增产增收。通过灌区改造和管道输水,区域农业灌溉条件明显改善,旱季供水保障能力明显提升。据统计,改革后全区芒果年产量突破15.5万吨,2021年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2.3万元,是2016年的1.6倍,获评为四川省区域经济发展进步县。三是农村稳定和谐。通过推进农业水价综合改革,项目区实现上下游商量用水、协调用水,灌溉秩序井然有序,水事纠纷大幅减少,促进了农村和谐和社会稳定。

  四、改革启示

  改革实践证明,水是推动和支撑仁和区高质量发展最关键的生产要素,有水就有特色产业、有水就有高附加值。总结改革有以下3点启示。一是改革推进要两手发力。政府通过多年宣传、引导、亲身参与等方式,让群众看到了农业水价综合改革的实惠性,转变了群众传统大水漫灌理念,调动了群众参与农业水价综合改革的积极性。受益农户积极出谋划策,建立制度、协商水价、维护设施,成为改革中不可或缺的重要力量。二是措施见效要因地制宜。立足不同的水资源禀赋、不同的灌溉条件、不同的经济发展水平和不同的种植结构,因地制宜、分类施策,探索“村村不重样、户户能接受”的多元改革模式,才能实现改革终端见效。三是水价调整要尊重群众意愿。充分认识到水价调整不增加农民负担的基本原则,尊重群众意愿,考虑社会承受力,循序渐进推进水价调整工作。对于现阶段暂时无法达到运行维护水平的农业水价,采取政府兜底和群众投劳予以解决。

责编: 夏康平  
 
 
进入无障碍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