持续推进农业水价综合改革 助力红寺堡区创建示范区
一、基本情况
红寺堡区地处宁夏中部,是全国最大的易地生态移民扬黄扶贫集中安置区,行政区域面积2767平方公里,累计开发耕地73万亩,搬迁安置移民23万人,水资源严重短缺,农业用水成本高,管理难度大,2017年正式启动了农业水价综合改革工作,通过5年多的不断探索与深化,逐步建立健全改革“四大机制”,现已实现灌区改革实施面积全覆盖。
二、主要做法
(一)科学测算、合理定价,建立了水价形成机制。一是科学核定农业水价。选取18个支干渠和末级渠系测算点精准测算供水成本水价,物价部门组织召开听证会并进行成本监审,印发《关于调整红寺堡区农业灌溉用水价格的通知》,确定高效节水灌溉终端水价0.339元/立方米,畦田渠系灌溉终端水价0.21元/立方米 ,2021年4月1日开始执行新水价。实现了“骨干+末级渠系”终端水价“统一标准”。二是规范末级渠系水费收支管理。设立水费专账,建立用水管理和缴费三级台账,实现了末级水费“专账核算”。建立水费收缴管理系统及微信缴费平台,采取0.5%的优惠政策,引导用水户通过微信缴费等方式缴纳水费,从根本上杜绝搭车收费的现象。制定末级渠系水费预算内支出管理制度,水费支出全部纳入预算管理,实行“收支两条线”。三是实行阶梯水价和超定额累进加价制。为缓解夏秋灌供水压力,保护初始水权人的权益,严控灌溉面积,对已形成的计划外土地实行阶梯水价和超定额累进加价,以不同水价规范用水秩序,错峰灌溉,即:春灌0.573元/立方米,夏秋灌0.818元/立方米,冬灌0.409元/立方米,以价格杠杆作用实现水资源的最大刚性约束。
(二)规范组织、健全机制,建立了工程建设和管护机制。一是健全农业用水管理组织体系。印发实施了《吴忠市红寺堡区农业水价综合改革执行方案(试行)》,建立了“管理处+水务局”“管理处各站所+乡(镇)”“乡(镇)灌溉管理站+水管所”“村委会+支渠长”四级灌溉管理服务体系。向社会公开招聘27名专业管理人员,指导“支渠长”开展工作,灌溉管理实现了统一管理、分级负责、组织健全、责任明确。二是厘清水利设施管护责任。扎实开展小型水利工程管理体制改革,按照“权责明确、分级管理、权责对等”的原则,已全部明确了管护主体并完成确权颁证。三是加大水利基础设施更新改造力度。2021年筹措地方资金219.47万元,对14座自管泵站、6座蓄水池、1座基层水管所、6条支干渠,共计65处水利基础设施进行维修改造。对红三干、四干渠直开口和新庄集一支干渠的87处直开口安装测控一体化闸门,末级渠系全部实行量水堰测水,实现了计量设施全覆盖,计量率达到100%。
(三)厘清面积、核定水权,规范农业用水管理。按照《宁夏“十四五”用水权管控指标方案》要求,制定《红寺堡区“十四五”用水权管控方案》,综合“1236工程”、土地确权、国土三调等面积数据,自下而上逐级核实公示,精准核定确权面积57.03万亩,确权取水量1.99亿立方米,印发《红寺堡区农业用水权确权成果》,建成64个村级管理台账,颁发农业用水权证66本,实现“以地定水”到“以水定地”的变革。
(四)节水奖励、精准补贴,不断提高水资源利用率。一是对定额内节水主体进行奖励。对畦灌溉用水户,分四个档次进行奖励,最高奖励2元/亩;对流转土地或一家一户高效节水灌溉用水户,奖励标准为定额内用水量每减少10%,奖励2元/亩,年底清算后直接奖励到乡镇,由乡镇负责奖励兑现到村组和支渠长。二是对高效节水灌溉项目进行精准补贴。对灌区内高效节水灌溉用水户和流转土地的企业,利用水权交易资金对电费进行全额补贴,对高效节水灌溉工程泵站、机电、地下主管道维修费用予以资金补贴,对水价按照每立方米0.159元的标准进行补贴,鼓励村组实施高效节水,提高水资源利用效率和效益。三是以水权交易促进节水。制定《红寺堡区用水权收储交易管理办法》,对灌区外围29家企业通过交易获得水量并实行阶梯水价,累计交易水量3133万立方米,交易金额1812万元。灌区内各村组之间采取短期交易模式,交易所得补贴给节水主体,激活用水权交易市场,真正体现“用水有偿、节水有奖、超水处罚”。
三、取得成效
(一)末级渠系运行维护实现良性循环。按照农业水费“取之于民,用之于民”的原则,骨干水费上缴自治区财政,末级渠系水费主要用于基层水管人员劳务费、小型水利设施维修管护费、精准补贴和节水奖励。2021年实收终端水费3755万元(收缴率96.4%),上缴骨干工程基本水费2702.9万元(上缴率达100%),兑现节水奖励资金42.95万元,对灌区内高效节水灌溉项目区补贴资金额118.6万元,实现了农田水利设施“水费统收、工程分修、保障运行”的目标。
(二)提高了管水用水主体的节水积极性。出台“管用”的节水奖励和精准补贴制度,对计划内所有结余水量的用水主体,不但奖励用水户和“支渠长”,也奖励乡(镇),并将节水奖励与水管人员工资挂钩,让每一个环节的节水主体都尝到甜头,真正体现多用水就是多掏费、节水就是省钱,鼓励用水者主动节水。
(三)农业用水实现了精准管理。改革后,按照“灌溉方式与定额标准相统一”“按方收费和计量”的原则,进一步厘清了骨干和末级管理职能,实现了计划内统筹配置和定额内用水预警机制,区直水管单位按月通报实际用水量,实现了每个直开口的精准配水,实现了计划用水、总量控制、定额管理。
四、改革启示
一是领导重视是关键。近年来,红寺堡区委、区政府高度重视改革工作,成立了以政府区长为组长的改革领导小组。立足水资源刚性约束,凝心聚力,明确目标,压实责任,以创建红寺堡区易地搬迁移民致富提升示范区为引领,以节约和高效利用水资源为导向,着力加强农业水价综合改革和农业用水需求管理,不断探索建立健全农业水价形成机制,立足为群众增收减支的初心,持续深化改革。
二是面积核实是基础。灌溉面积是农业供配水管理的最基本数据,面积核实不清,会影响到水量水费核算等诸多方面,只有把实际灌溉面积核实清楚,执行灌溉定额才有实际意义,亩均水量、水费才能做到真实有效、有账可算。
三是公开透明是抓手。由于末级渠系水费纳入地方预算管理,水量水费台账清楚、管理精确到户。每年将全年水费收缴情况向社会公示,接受群众监督。使农业用水全过程实现了公开透明,得到了广大用水户的支持。
四是信息化管理是手段。建立了农业灌溉用水管理系统,使用水管理手段更加先进,用水统计更加精确,率先在全区开展微信缴纳水费试点,开具电子发票,转变了传统收费方式,使每一笔水费都公开、透明、可查询、可追溯,增强了水费征收透明度,杜绝“费价两张皮”“搭车收费”等问题。

农业水价综合改革水费手机收缴系统

全区改革培训会在红寺堡区召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