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宁省大青沟灌区农业水价综合改革典型案例

2023-02-06 10:06

巩固拓展农业水价综合改革成果  助力灌区高质量发展

  一、基本情况

  大清沟灌区位于辽宁省阜新市彰武县大冷镇,地处辽宁省西北部,灌区于1958年建成运行,设计灌溉面积2.0万亩,实际灌溉面积1.16万亩。灌区水源工程为大清沟水库、小清沟水库和小清沟二水库,三库联合调度为大清沟灌区供水,每年4月20日开始,同年9月20日停止,年均供水量1244万立方米。

  灌区有各级渠系78条、总长92.79km,其中,干渠2条、长16.04km,支渠8条、长13.59km,斗渠68条、长63.16km;渠系配套建筑物桥涵闸百余处。安装计量设施共计60套,其中渠首和干支渠口门安装超声波流量计13套,斗渠及支渠安装水尺及量水堰23套、水尺及流速仪24套。截至2021年底,大清沟灌区累计实施农业水价综合改革1.16万亩,全部完成了农业水价综合改革任务。

  二、主要做法

  (一)建设农业水权制度,加强灌溉用水管理。2019年10月,阜新市水利局制发大清沟中型灌区取水许可证,取水许可证有效期为5年,年取水许可量为2154万立方米。彰武县水利局印发灌区水权分配文件,实现了灌区用水总量控制和定额管理的要求。灌区每年制定年度灌溉用水计划,通过调配渠首供水时间和总量、制定骨干渠系的配水方案和灌溉制度、指导用水户科学灌溉等方式,在满足用水户用水需求的条件下,及时掌握用水需求变化,科学调配水量,提高灌溉效率,充分发挥灌区的管理和指导职责。灌溉期积极组织人员开展巡查指导,确保工程正常运行,避免了私自拦截或抢占水源、扩大引水量等破坏用水秩序的行为。

  (二)完善水价形成机制,落实奖补政策资金。2019年,彰武县物价部门印发大清沟灌区农业用水成本监审报告(彰发改发〔2019〕68号),完成了灌区农业用水成本监审和成本核算,核定用水运行成本水价0.11元/立方米,执行水价为0.11元/立方米。根据灌区管理单位灌溉用水服务能力和农户灌溉用水情况,灌区运行管理单位年度收益能够保证基本人员支出。为充分发挥奖补资金的激励作用,引导用水户积极参与农业水价综合改革,阜新市出台了《阜新市农业水价综合改革绩效评价(试行)办法》、《关于优先向农业水价综合改革区域倾斜农田水利项目的通知》等政策文件,鼓励资金向改革项目区倾斜,在争取省以上资金支持的基础上,阜新市近三年落实奖补资金30余万元,对农业水价综合改革实施区域进行奖励和补贴,灌区改革成果得到持续巩固提升。

  (三)加强灌区工程建设,实现改革效益提升。自2015年以来,灌区以工程良性运行和节水增效为目标,抓住机遇,积极争取国家和省级项目资金进行节水改造。截至目前,大清沟灌区累计完成各类节水改造项目资金3523.44万元,改造渠道18.3km,新建、加固或重建各类渠系建筑物120座,安装计量设施60套、视频监控系统5套等。通过灌区改造,共改善灌溉面积1.62万亩,灌溉保证率恢复到75%,粮食单产由400kg/亩提高到500kg/亩,新增年节水能力191万立方米。

  (四)夯基固本提质增效,苦练内功管理升级。灌区改革的顺利实施,得益于灌区建设管理的不断提升。积极推进灌区管理体制改革,成立彰武县大清沟水库开发有限公司作为灌区管理单位,建立了“市场化”经营管理模式,结合景区旅游共同发展,真正实现了“管养分离”,保障了工程良性运行。深入开展标准化规范化管理工作,推进灌前、灌中、灌后检查“三大查”制度,压实常态化管理责任;基本实现灌区标准化管理“五个一”,即一套工程管理制度手册、一张工程管理范围图、一套灌区基本信息统计表、一本灌区规划建设方案、一段灌区宣传视频介绍。大清沟灌区组织成立了农民用水服务协会,协会对灌区工程建设和日常管理进行内部监管,宣传农业水价综合改革工作,提高农民有偿用水意识,引导广大群众支持和参与改革。

  (五)发挥典型示范引领,开展改造示范区建设。2022年,大清沟灌区开展了农业水价综合改革示范区建设,选择程沟村120亩典型地块,在取水口安装在线计量、量水尺和田间水尺,通过多种计量方式,实现改革示范区用水精准计量,摸清作物实际用水需求,为科学制定年度灌溉用水计划打好了基础。同时,进一步完善示范区工程设施建设,做好工程维修养护,打造农业水价综合改革样板,以点带面,发挥示范区示范引领作用。

  三、取得成效

  农业水价综合改革实施后,灌区积极争取中央及省以上投资,加强市县资金和社会资本投入,开展渠道进行衬砌、渠系建筑物改造,进一步完善用水量测设施等,灌区供水服务能力和水费收缴率得到显著提升,工程设施运行良好,促进了灌区良性发展。同时,灌区用水结构逐渐趋于合理,用水管理水平得到明显提高,社会和经济效益明显,有力的助推了乡村振兴战略,保障了粮食安全。

  (一)明确水权主体,控制用水总量。灌区按照用水总量控制和定额管理的要求,将用水计划细化分解到村集体、农户等用水主体,与各村签订供水协议,设立监管员,共同管好水、量好水、签好字,使灌区灌溉用水和水费征收公开、公正、公平,增加用水透明度,获得用水户的广泛认可。为进一步促进灌区节水,凸显改造成效,灌区每年根据年度来水量预报及上一年灌溉用水量,实行年度动态水权管理,逐步降低亩均用水量,减轻农民水费负担,确保农业节水增效和农民持续增收。农业水价综合改革实施后,灌区亩均用水量下降约165立方米/亩,节水效益十分明显。

  (二)拓宽资金来源,鼓励资金倾斜。为进一步巩固农业水价综合改革成果,阜新市在争取省以上资金的同时,积极落实地方奖补资金30余万元。2021年,灌区管理单位落实资金52.7万元,用水灌区人员支出和工程维修养护,保障了灌区各项工作顺利开展,实现了工程良性运行。通过对灌区末级渠系、建筑物改造及计量设施配套等,显著提高了渠道输水能力,有效提升了灌溉保障率。

  (三)合理制定水价,加强水费收缴。改革前大清沟灌区水费收缴困难,农民水价缴纳意愿不高。为推动水费收缴工作,大清沟灌区管理单位通过协助建立用水合作组织、安装计量设施、改造末级渠系及完善收费制度等方式,逐步提高灌区水费收缴率。在水费征缴过程中,严格执行收支两条线管理制度,收取现金及转账时,开具正式收据,严禁截留,挤占所收水费,全力以赴做好水费征缴工作。近年来水费实收率明显提高,水费实收率达到95%以上。

  四、改革启示

  农业水价综合改革涉及发展改革、财政、水利、农业农村多个部门,必须牢固树立“一盘棋”思想,加强协同配合,综合施策。灌区管理单位是改革的责任主体,应以灌区节水改造等项目为重点,积极推进农业水价综合改革,促进水资源合理配置和高效利用,保障农田水利工程良好运行,努力建成“节水高效、设施完善、管理科学、生态良好”的现代化灌区。

 

大青沟灌区水源地大青沟水库

责编: 夏康平  
 
 
进入无障碍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