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胆探索农业水价形成机制 助推节水型农业高质量发展
一、基本情况
河南省农业水价综合改革工作以全面打通改革全流程、提高改革质量为主线,上下联动,因地制宜、综合施策,农业水价综合改革工作取得初步成效。目前,全省改革面积已覆盖4800万亩,涉及148个县(市、区)。为全面推进农业水价综合改革工作,依托信息化手段,构建省市县乡村五级农业水价综合改革系统平台,实现省、市、县、乡、村信息数据共享,及时收集全省农业水价综合改革工作关联信息。其中,河南省平顶山市郏县农业水价综合改革走在全省前列,探索出一些成功经验,起到示范引领带动作用。2022年农业水价综合改革实施全域推进,年底前完成全县改革任务。
郏县位于河南中部,是国家粮食核心区县和全国重要的烤烟生产基地。全县耕地面积66万亩,有效灌溉面积52万亩。属低山区、岗丘地形,亩均水资源仅350立方米,不足全国平均水平的1/10,水资源短缺严重影响地区农业生产和经济社会发展。作为农业水价综合改革先期试点县,郏县大胆探索农业水价形成机制,粮食作物用水按全成本定价,烤烟等经济作物适当高于成本,并推行分档累进加价制度。水价改革以来,改革区每年节水约90万立方米,节水率18%,促进了农业节水增效。
二、主要做法
(一)健全工程管护机制,夯实水价改革基础。完善工程管护机制,是推进农业水价综合改革的前提。为此,郏县重点开展四个方面工作:一是完善田间工程,配套计量设施。以北汝河地表水提灌的恒压灌区作为改革示范区域,面积2.2万亩,涉及堂街镇、李口镇两个乡镇。结合灌区提灌设施改造,新建蓄水池1座,铺设田间管网和喷灌设备,采用电磁流量计计量,安装了IC卡智能远程控制灌溉系统160套,为水价改革奠定了基础。二是明晰工程产权和使用权,推进“两证一书”制度。印放工程所有权证、使用权证、管护责任书,将末级渠系、计量设施、田间自动化监控设施的所有权、使用权,由县水利局移交给农民用水户协会。灌区管理处与用水户协会签订工程管护责任书,明晰产权和职责,保障工程良性运行。三是健全基层用水组织,实现民用民管。依法成立堂街镇、李口镇两个用水户协会,制定章程,规范运作,明确协会主体地位和职责,承担起田间末级渠系维修养护、灌溉管理、农业水费计收等任务。四是分配农业水权,确保农户用水权益。改革区将年用水指标446.6万立方米分配到两个乡镇农民用水户协会,颁发农业用水许可证。用水户协会根据灌溉用水定额和农户土地面积,将用水量细分到每个用水户,颁发水权证,确保了农户的用水权益。
(二)从实际出发,大胆探索水价形成机制。农业水价综合改革的目标,是建立反映供水成本、体现水资源稀缺程度、促进农业节水的水价形成机制。郏县结合严重缺水的实际,在认真开展成本监审的基础上,确定粮食作物按完全成本定价,烤烟等经济作物供水价格高于成本,推行分档累进加价制度。一是依据成本监审办法,认真开展成本监审。县发改委成立工作小组,制订工作方案。依据《政府制定价格成本监审办法》的要求,对定价成本项目进行分类、分摊、归集和核算,按照合法性、合理性、相关性原则进行审定,形成改革区农业用水成本监审报告,审定自流灌区农业供水终端全成本0.6345元/立方米,加压灌区农业供水终端完全成本0.7545元/立方米。二是调整终端水价,推行分类分档水价制度。改革前水价没有分类,统一为自流区0.4元/立方米、加压区0.6元/立方米。改革后粮食作物水价调整为自流区0.63元/立方米、加压区0.73元/立方米;经济作物水价比粮食作物每立方米增加0.12元。水价综合调幅为48%,粮食作物水价达到全成本水平,烟叶等经济作物水价达到微利水平。同时,推行分档累进加价制度,按定额水量、原亩均用水量设计三档水量,三档水价比为1:1.5:2,体现“节奖超罚”的政策导向。三是先交费后取水,切实执行分类分档水价。推广智能IC卡技术,用水户持水权证办理充值卡,对各网点的水卡统一编号,粮食作物为绿卡、经济作物为黄卡,分卡使用且网点之间的卡不能通用。分类水价在执行中,根据农户种植类型和面积,分类充值,先充后用。充值,首先充取定额内水量,当定额内水量用完后按超用水量相应的分档水价购买,保证了农业水费100%征收到位。
(三)建立精准补贴和节水奖励机制,为农业水价综合改革提供保障。县政府印发《关于郏县农业水价综合改革灌节水补贴和奖励实施方案的通知》,按照定额内用水0.1元/立方米的标准,对粮食作物给予补贴。创新节水奖励方式,一是利用有限资金,购置微喷、滴灌、管灌等节水设施,对节水量超过10%以上的农户,按照节水率分档减免节水设施购置费用。二是开展评选节水大户活动,张榜公布,奖励灌溉设备、农用器具,发挥示范引领作用。
三、取得成效
(一)农业节水效果初步显现。通过新建节水灌溉工程和节水设备,跑、冒、滴、漏现象大幅减少,为农业节水提供了硬件基础;提高水价,推行分类分档加价制度,农户节水意识大幅提升。据初步统计,改革区每年节水约90万立方米,比改革前节水18%。农田灌溉水利用系数由原来的0.8左右,提高到现在的0.93,农业节水效果初步显现。
(二)实现了灌溉工程良性运行。通过农业水价综合改革,落实了工程所有权、使用权、管护责任等措施,实现了农民群众自我管理、自主服务、用水自治。水费收取率100%,杜绝了人情水、关系水和水事纠纷。水费中将0.24元/立方米留给用水户协会用于末级渠系管护,保障了水利工程的良性运行。
(三)促进了农业增产农民增收。经过完善工程管护,提高了供水保障率,实现了农田有水可灌,改革区正逐步走向科学用水、高效节水灌溉。亩均每年可增产粮食200斤,烟叶等经济作物每亩每年可增收1000元左右,改革区每年增收850万元。通过对粮食作物和经济作物的收益比较,改革区烟叶、蔬菜等经济作物种植比重进一步提高。亩均水费负担,虽然由改革前的90元左右上升为110元左右,但由于实行精准补贴实际支出基本持平,没有增加农户用水负担。
四、改革启示
一是加强组织领导,广泛深入宣传,是做好改革工作的基础。郏县成立了由县长任组长,主管副县长任副组长,有关部门和改革区乡镇长为成员的领导小组,负责农业水价综合改革试点工作。改革中注意加强宣传,在村庄、户外墙体等刷写标语150条,编写农业水价综合改革及节水宣传资料12篇,在县电视台开辟专栏连续报道8期,在《郏县通讯》设立专版,刊登连续报道12期、公益广告3条,营造了农业水价综合改革的良好氛围。
二是推进水价改革,相关政策、机制协同配套是保障。郏县在农业水价综合改革中,按照国家要求综合施策,完善计量设施、分配水量水权、推行定额管理、建立用水组织,健全管护机制;推行高效节水灌溉技术,建立精准补贴和节水奖励机制。综合施策、协同配套,保证了农业水价综合改革的顺利推进。
三是健全农业水价形成机制,要吃透国家文件精神,并取得群众理解、参与,是保证改革减少偏差、顺利推进的关键。水价改革中多次与用水户协会、农民代表进行沟通,并根据群众对价格方案的意见加以完善。正是因为群众知情、参与价格制定,使得水价改革政策得到顺利实施。

2021年郏县堂街镇农业水价精准补贴和节水奖励发放现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