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种模式拧紧用水阀门 农业节水成效显著
一、基本情况
湖北省沙洋县位于江汉平原北端,耕地面积173万亩,是全国重要的商品粮、棉、油和水产品生产基地。沙洋县遵循因地制宜、试点先行的原则,选择洪庙、仓库、陈池3个农民用水者协会,先行开展农业水价综合改革试点。截至2021年底,全县综合改革面积已达64.64万亩,农田亩均灌溉周期缩短11天,成本下降4元,年均节水超30%。
二、主要做法
(一)坚持“点”“面”结合,五种模式拧紧水资源阀门。一是完善基础设施节水。加快推进渠系和田间配套工程建设,着力疏浚农田灌溉最后一公里。目前,全县共改造涵闸70余处,新建计量800余处,试点区域灌溉水利用系数从0.5提高到0.75以上。二是因地制宜节水。立足实际,探索出五种用水模式,即结合漳河灌区改造项目,在洪庙支渠灌区探索形成了“洪庙灌区模式”,实现了工程日常管理自动化,目前建有计量设施72处,1万余亩农田实现了精准计量。结合中型水库改造项目,在金鸡水库等4个灌区推行“中库灌区模式”,对渠道进行节水改造,打通灌溉末端“最后100米”,目前4个灌区有效灌溉面积达8万亩。结合泵站更新改造,在拉渡、新贺两个泵站探索形成了“泵站灌区模式”,解决灌溉渠道淤积、机电设备老化等问题,改善灌溉面积6万余亩。针对土地流转、产业结构调整的独立灌区,结合高效节水灌溉项目,推行“独立灌区模式”,整合资金112.91万元,对2400个蔬菜大棚配套了PE管道、喷头等节水设施,改变了灌区农民用水困难、秩序混乱现象,水费由每亩80元以上降至每亩50元以下。对多户共同承包的万方大堰,结合小型农田水利设施管护,探索“自有水源模式”,引导建立轮流管理机制,轮流对堰塘和田间渠道进行维修管护。三是智能控制节水。计量设施与渠系工程同步规划建设,先后建成800余处流量计和管道测流设施,与智能管理平台相连,流出斗口的水都可以实现精准计量。需要放水时,调度人员只需在电脑端远程操作,水就可以快速流进农田。
(二)坚持“用”“管”结合,群众主体构建起自用自管格局。一是建组织。以渠系或行政区划为单元,先后在13个乡镇组建58个农民用水者协会,负责辖区内农业用水管理和基础水利设施维护,目前农民用水者协会会员近4万人。二是定管理。在组织架构上,协会会长由辖区内有威望的党员、村干部担任,副会长和秘书长尽量吸收信息员,利用“熟人社会”进行管理。在功能发挥上,协会负责配送水、调解用水户矛盾、计量收费等。三是助农业。依靠协会管护水利工程、提供用水服务、调解矛盾纠纷,实现了农民自用自管。据初步统计,改革区域内农田年节约用水成本226万元,亩均用水费用减少4元,从申请用水到水入田仅需要1小时左右,灌溉周期也从17天缩短到6天。
(三)坚持“定”“补”结合,长效机制确保可持续用水。一是分级分类定水价。终端水价由基本水价、方量水价、末级渠系水价三部分组成。其中,基本水价、方量水价、由省、市物价部门根据供水成本确定,分别为0.02元/立方米、0.033元/立方米;末级渠系水价按照既充分保障粮食安全,又客观反映水资源经济价值的原则,在充分协商的基础上,采用分类水价:粮食作物0.04元/立方米、经济作物及养殖业0.08元/立方米。二是靶向施策定奖补。制定农业水价综合改革精准补贴和节水奖励办法,每年整合资金,对种粮农户、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农民用水者协会等进行“三补三奖”,即对种粮农户、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农民用水者协会和水管单位实行精准补贴,2017-2020年共补贴400余万元。对运用高效节水技术、调整种植耐旱粮食作物的农民用水者协会、种粮农户实行分档奖励,奖励标准为按核定面积每亩5元、3元。用水量少于同区域同类型作物的,节水量在奖励基准10%以内的,按节水量0.03元/立方米奖励;大于奖励基准10%的,按节水量0.04元/立方米奖励。2017-2020年共奖励20余万元。通过奖补政策,不仅减少了群众农业水费支出,还增强群众节水意识。三是以改革促进乡村振兴。将改革与土地“按户连片耕种”、土地产权制度改革相结合,推动土地适度规模经营,目前改革区域已建成“稻鸭共育”、中药材水蛭养殖、“稻虾共生”等多种类型示范基地,平均每亩可实现经济效益5000元。将改革与美丽乡村建设相结合,推动农村生态环境改善,通过大力宣传“节水即治污”理念,减少农业面源污染,实现 “一田清水”。
三、取得成效
(一)节水减排效果更明显。通过完善灌排设施、精准计量,用水损耗由70%下降到10%,农民用水量节约了30%,亩均降低生产成本4元以上,乡村环境也得到改善,节水省费减排效果明显。
(二)智能管理更省心。通过信息化改造,实现了工程管理视频监控全覆盖、涵闸调度全自动,改变了过去放水慢、无秩用水的现象,减少了矛盾纠纷,用水管理省心,社会关系和谐。
(三)产业结构更优化。因灌溉条件的改善,催生一批优质示范农业产业,如稻虾共作、稻鸭共育等,农业效益成倍凸显。目前,三干渠灌区已有46%的土地实现适度规模经营。
四、改革启示
一是要同步推进农田水利工程与计量设施建设。在涉农工程建设时,将计量设施和信息化建设纳入工程项目同步设计、同步实施、同步验收,有效解决农田“最后一公里”问题。同时,对末级渠系和供水计量设施建设采取“民办公助”、“先建后补”奖励机制,提高农民参与建设和管理的积极性。
二是要保障农民用水合作组织良性运行。将末级渠系工程建设管理交由农民用水合作组织承担,在初期应扶持协会建设,并明确从水价改革提价增量部分中解决农民用水合作组织日常管理维护费用,保障其良性运行,充分发挥其在终端用水管护方面的作用。
三是要建立农业水价综合改革奖补长效机制。在统筹涉农资金的基础上,各级财政应安排专项资金,建立改革精准补贴和节水奖励长效机制,实现水价虽提但负担不增、用水减少但效益增加的目的。

湖北省沙洋县-农民用上明白水

湖北省沙洋县漳河灌区三干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