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西壮族自治区百色市田阳区农业水价综合改革典型案例

2023-02-03 14:29

创新机制抓水价改革  推动农业灌溉现代化建设

  一、基本情况

  田阳区位于右江河谷中部,总面积2394平方公里,是百色市农产品重要的生产区之一。自2016年被自治区列为农业水价综合改革试点县区以来,田阳区坚持“节水优先”方针,坚持政府和市场协同发力,以完善农田水利工程为基础,以健全农业水价形成机制为核心,以创新体制机制为动力,积极开展农业水价综合改革试点工作,有效促进试点项目片区农业用水方式转变,初步探索形成农业水价综合改革“田阳经验”。截至2021年,田阳区建立了5个试点片区,完成了7个高效节水项目和3个国管灌区10.3万亩的改革任务,建成了广西首个实现农业供水信息化县份,试点灌区群众节水意识有所增强,灌溉方式和管理方式有所改进,灌区渠道、设施管理和维护水平有所提高。

  二、主要做法

  (一)成立机构,压实责任。成立由区领导“挂帅”,水利、财政、农业、发改等责任部门领导为成员的农业水价综合改革领导小组。建立定期例会制度、水价改革工作绩效考评等工作机制。在推进改革试点工作中,分年度出台农业水价改革实施方案,明确改革内容、时间和步骤,细化工作任务,建立水价综合改革总盘子。明确领导小组成员部门工作职责。

  (二)多方联动,协同推进。鼓励和支持收益集体、农民用水合作组织自主经营管理,放开公共服务市场准入,通过政府购买服务方式和政府与社会资本合作(PPP)模式,积极鼓励社会资本参与水利工程建设和管护。

  一是发挥政府主体职能,推动项目建设管理。发挥政府职能积极申报上级专项资金,2016年以来共投入专项资金3470万用于田间工程建设、增设农业用水计量设施等。同时,统筹整合全县水利、农业、发改等部门涉及农田水利项目资金,对试点农田灌排工程设施进行改造提升。

  二是创新工程管护方式,提高农业灌溉效率。按照工程的性质不同,采用四种不同的管护方式:

  1.国有水管单位+农民用水合作组织管护方式。国营传统灌区的工程首部和输送水系统主干道管护主体是国营水管单位,灌区末渠系工程管护主体是农民用水合作组织。如宝美灌区采取按照水稻、西红柿轮作的用水量进行综合计算,实行水费和抽水电费分开计收的方式,水费由宝美水管所进行收取并保证供水及主干渠道维护,抽水电费由所在村屯两委或用水户协会自行缴费及毛渠系管护的管理的方式。解决了水费、电费混淆不清的局面,农户实缴实用,管护部位明晰,农户用水积极性增高。

  2.受益村集体自管方式。灌溉覆盖范围较小,只局限于单个村(组)的小型农田水利工程,按照“谁受益、谁管理、谁负责”的原则,把工程权属确定到受益集体,明确受益集体为工程管护主体,由受益集体经营管理。如宝美村采用成立用水管理委员会模式,由用水管理水委员会负责灌区用水协调与服务,让群众在享受服务的同时履行好自己田间地头管网保护、节水监督等义务,不断增强村民自治能力。解决了以往工程用水及维护全部依靠水利部门的不良局面。

  3.种植大户个体管护方式。种植大户在工程灌溉范围内承包土地经营的,把工程使用权确定到大户,明确大户为工程管护主体,由大户自主经营管理。如五村镇央律灌区碧桂园苗木种植专业合作社100亩苗木基地,由大户自主管理,降低了用水成本,节约了水资源。

  4.灌排中心+社会管理企业+农民用水合作组织管护方式。灌溉范围跨乡镇(村)或灌溉面积较大的水利工程,通过政府购买服务方式引进社会管理企业负责管理,灌排中心负责统一管理国有水利工程资产,指导和监督社会管理企业对工程的生产经营、运行管理和维护工作。如2017年区政府购买服务,把6个高效节水灌溉工程委托给田阳县华鸿农业开发服务有限公司负责经营管理,在管理体制上形成了以县水利局灌排中心为监督管理部门,社会企业为主要管护主体,农民用水合作组织协助管理为辅的三级管理格局。

  三是积极引进社会资本,加快水利建设步伐。为加快水利基础设施建设,广西百色市田阳区积极推进乡村振兴产业灌溉PPP项目,项目建设期4年,运营期21年,总投资7.8亿元,资本金占20%,即1.56亿元(其中政府出资占比20%,社会资本方出资占比80%),其余资金由政府方指定的政府出资方和社会资本方注册成立的项目公司进行融资贷款。采用建设-运营-移交(BOT)的运作模式推进水利基础设施建设,采用“使用者付费+可行性缺口补贴”回报机制,回报率为8%,项目公司的收入主要通过向农户提供灌溉用水收取水费和财政可行性缺口补贴。

  四是引进农企参与建管,提升运作管理水平。2020年采取EPC+O(勘察设计施工+运营)总承包的方式引进社会管理企业参与建设与管理,确保用水工程管理的专业性、科学性,促进高效节水管理。为做好用水服务工作,成立了田阳区盈筑用水服务合作总社,配合社会管理企业开展用水服务工作。总社设总负责人、技术负责人、财务负责人等共6人,各分社运维部共5人,同时聘用当地用水户做管理人员,并按月支付2500元管护工资,负责工程管护。引进社会管理企业参与建管以来,片区用水工程运作水平得到提升,总用水农户新增1156余户,新增电子订单8199余单,累计用水量21140立方米。

  (三)科学布局,合理收费。按照“先易后难、先简后繁,总结经验、逐步推广”的原则,选择在群众改革意愿较强、农田水利工程设施较完善的片区进行示范推广,再根据不同的水资源禀赋、不同水利基础和灌溉条件等,完成了7个高效节水项目和3个国管灌区10.3万亩的改革任务。国管灌区农田水利水价以政府定价为主,水价按每亩每年53.5元至85元不等收取,高效节水项目高效节水灌区以计量水价为主,水价按每立方米0.64元至1.2元不等收取,水费收取合理。实现5个试点区共1.41万亩、涉及1300多户用水户的水权精准分配,年分配水权用水总量96万立方米。

  三、取得成效

  (一)水利设施得以完善,灌溉服务能力得到提升。通过改造传统放水闸门,有效解决多年漏水、计量不精确等问题,灌溉利用系数大幅提高。传统明渠灌溉水利用率由46%提高到95%。高效节水项目区安装1164个智能化用水终端设施,采用微信扫码方式用水,方便群众且减少成本开支,工程服务能力充分发挥。

  (二)水权分配更加精准,用水总量得到合理控制。根据深化小型水利体制改革要求,共核发805本产权证,明确了产权归属,根据项目综合因素测算农作物需水量,在土地确权的基础上,依据土地面积及种植作物等综合测算后划分水权,控制片区用水量,将水权进行分配到村、户,农户对用水权益做到心中有数。

  (三)水价机制得以完善,工程管护经费得到保障。根据灌溉方式采取不同的收费方法,目前采用政府定价和协商定价两种方式。水费按照非税上缴区财政,实行“收支两条线管理”,区财政按照20%用于用水者协会的经费、30%用于运行管理单位运行基本费、50%为维修基金的比例全额纳入区财政预算保障。

  (四)管护机制更加完善,工程运行管理更加正常。通过创新管护机制,形成了公司合作管理、国管单位管理、协会管理、各大户自行管理等4种管理模式。特别是通过EPC+O的模式,由公司提前参与设计与施工,同时对建成后的项目进行管理,使得工程更加规范正常。

  四、改革启示

  田阳区以农业水价改革为抓手进行了五年多的探索,虽然取得一定的成效,但是随着乡村振兴和农业产业化,农业用水要求越来越高,也给农业灌溉管理带来严峻的挑战,要达到农业产业化与农业灌溉现代化相协调的目标仍任重道远,需要各级政府加大对农田水利工程的投入,需要水利、农业、发改、财政等部门相应协调配合,需要农户和社会企业积极参与,建立并完善上下联动、多方配合、共同参与的系统机制。

高效节水露美二期用水户使用手机扫码用水

水价改革调度中心平台

责编: 夏康平  
 
 
进入无障碍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