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市房山区农业水价综合改革典型案例

2023-02-03 09:36

扭住改革牛鼻子  推动农业节水高效发展

  房山区紧紧围绕首都城市战略定位,按照国家有关部委和市委、市政府的总体部署,出台了《北京市房山区小型水利工程管理体制及农业水价综合改革实施方案》、《房山区农田水利设施运行管理办法》等一系列文件,探索实施“细定地、严管井、上设施、增农艺、统收费、节有奖”全链条管理模式,扎实推进农业水价综合改革,不断提高农业用水效率效益,促进都市型现代农业可持续发展。目前该项改革已通过市级验收,得到了国家发改委、水利部、财政部、农业部领导的充分肯定。

  一、基本情况

  房山区是全国80个农业水价综合改革试点区之一,是农业大区,现有灌溉面积33.79万亩,其中耕地有效灌溉面积17.28万亩。农业综合水价改革前,由于受用水效益低、用水管理较为粗放、农田水利设施维护缺少专业化维护管理、未收取水费等因素影响,农业用水量占全区总用水量33%。

  二、主要做法

  (一)细定地。在农业生产领域严格落实“以水定地”、“以水定产”的要求,实施总量控制和限额管理,调整农业产业结构,压缩高耗水作物种植面积,划定粮田、设施、鲜果果园农业生产空间。按照每年每亩500立方米、大田200立方米、鲜果果园100立方米的用水限额标准,将用水指标分解到乡镇、村,将水量落到每一地块。

  (二)严管井。一是严格用途管控。全区所有农业机井全部核发农业取水许可,机井取水只能用于农业生产。二是严格总量控制。全区农业机井控制在3562眼,只能减少,不能增加,对于更新机井确保封填相同数量废弃机井。三是严格水量管理。根据机井服务的农业种植面积、种植业结构以及用水限额标准,核定机井限额内取水量,并将指标分解到每一户。四是严格计量管理。全区所有在用农业机井2861眼全部安装超声波流量计,建立水量管理村、镇乡、区的三级平台,实现对农业用水实时监控。

  (三)上设施。一是积极推进高效节水灌溉工程建设。根据“缺什么补什么”的原则,按照结构调整布局,对3.12万亩籽种、蔬菜、果树配套建设高效节水灌溉设施,提高用水效率,不同的种植结构采用不同的先进节水设施,探索开展“互联网+水务”,开发手机APP终端,通过物联网技术,监测土壤墒情、温湿度等气象数据,实现作物需水、灌溉控制、水费缴纳等网上查询与办理,指导农户进行精准灌溉。二是加强建后精细化管理。对小型水利工程设施进行确权,出台《房山区农田水利设施运行管理办法》,确权定责,发放全产登记证书6060本;加强机井管理,组织签订《农用机井管护协议书》。健全完善农村管水员队伍,出台农民用水协会和管水员队伍建设管理的规章制度,加强能力建设,创设片级和村级管水员制度,建立1100名的管水员队伍。

  (四)增农艺。因地制宜推广地膜覆盖、防草布敷设、雨水集蓄、蓄水保墒、水肥一体化等农艺技术,推动农业生产少用地下水;积极开展生态景观农业和旱作农业发展,从源头上涵养水源。

  (五)统收费。一是科学核定水价构成,限额内用水收取动力费、日常维修养护费,超限额用水加价收费;人工费、折旧费、大修费、管理费暂不收取,由市区两级通过基本建设投资、农民用水协会和管水员建设、大修补助资金等渠道统筹解决。二是及时发布政府指导价。用水限额标准内,政府指导价为0.56元/立方米~1元/立方米。超过限额部分执行惩罚水价,按1.5元/立方米收取水费并征收水资源费。三是村民“一事一议”确定执行水价。全区287个村召开村民代表大会,建立政府指导与供用水协商相结合的水价形成机制,保障水价在合理的区间内运行。农业水费实行“村收村用镇监管”。

  (六)节有奖。一是强力推进精准补贴工作。建立并实施建设补贴,农业高效节水田间工程设施建设市级财政补贴50%的资金;建立并实施运维补贴,市、区两级按照每亩每年50元左右的标准对高效节水设施运行维护主体进行补贴;建立并实施管理人员补贴,每名管水员每月补贴1200元。二是统筹推动节有奖工作。市级建立节水型社会转移支付资金,支持各区农业管水用水工作。房山区建立面向用水户的节水奖励政策,限额内每节约1立方米水,给予用水户1元的奖励。同时,村委会在支出电费、小修费后的水费结余资金,也以节水奖励的方式返还到用水户,充分调动农民积极参与农业水价改革的积极性。

  三、取得成效

  (一)农业用水效率和效益显著提升。通过实施农业用水全链条管理,极大地推动了农业高效节水事业发展,调动了群众节水的积极性,群众的节水观念有了很大的转变,节水成为自觉、自发的行动。农业用水量下降到23%,节水灌溉面积比例达到100%,2021年农田灌溉水有效利用系数达到0.7525,亩均农业用水降低到216 立方米,规模化农户水费支出减少30%以上,支撑了房山区都市农业发展,有力保障了房山区水安全。

  (二)节水设施得以良性运行。通过进一步完善农业用水计量措施,建立良好的灌水秩序,减少水事纠纷,促进农村和谐发展。各村有了运行管理队伍、有了运行维护的经费,保障了灌区工程良性运行。

  (三)生态环境效益初步显现。通过综合改革,大幅减少了地下水的开采,涵养了水源,有效改善地下水环境,助力了地下水水位回升,极大地改善了生产、生活、环境面貌。

  四、改革启示

  一是农业水价改革需要充分考虑农民的承受能力,形成合理的农业水价。水价改革的难点在于不增加农民负担,农民是农业水价综合改革和都市型现代农业发展的参与者,农民意愿决定工作开展成败。农业水价必须在农民的承受能力范围之内,否则改革难以全面施行。

  二是农业水价改革应在整个农村改革系统中去强化和推进。农业水价改革是一个事关百姓福祉的民生工程,农业水价改革作为农田水利改革的“综合载体”,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涉及明晰水权、水价形成机制、工程产权改革、管理体制改革、精准补贴及奖励机制、农民用水协会能力建设及工程建设等任务。也是涉农、涉水改革中的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需要各级各部门共同支持、广大用水群众广泛参与,形成合力,多措并举,共同推进。

 

小型水利工程登记证书

召开村民代表大会一事一议确定执行水价

责编: 夏康平  
 
 
进入无障碍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