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体制机制建设 夯实水价改革基础
一、基本情况
临河区位于黄河北岸,全区总土地面积353.1万亩。有效灌溉面积221.4万亩。其中,引黄灌区面积为205.4万亩,井灌面积为16万亩。2021年水资源总量10.1748亿立方米,其中,地表水9.1923亿立方米,地下水0.8550亿立方米,中水0.1275亿立方米。
二、主要做法
2017年,临河区因地制宜率先开展了农业水价综合改革工作,政府出台了《临河区农业水价综合改革实施方案》(临政办发〔2017〕132号),总体思路是坚持综合施策、两手发力,坚持多方联动、供需统筹原则的基础上,逐步完善了农田水利工程体系,明晰水权,健全了农业水价形成机制,建立了农业灌溉用水总量控制和定额管理制度,促进了农业节水增效和农田水利工程的良性运行。
一是建立农业水价形成机制。临河区农业水价包括两部分:国管水利工程水价和群管水利工程水价,国管水利工程水价指标内用水执行水价为10.3分/立方米。群管水价目前执行支渠0.97分/立方米,斗农毛渠0.88分/立方米。执行以直口渠为最小的供水计量单元,实行以供定需、供够关口、超定额执行累进加价制度。加价标准为:超定额(计划)用水在20%(含)内的,超出部分水价加价标准为定额(计划)内水价的0.5倍;超定额(计划)用水在20%-50%(含)内的,超出部分加价标准为定额(计划)内水价的1倍;超定额(计划)用水在50%以上的,超出部分水价加价标准为定额(计划)内水价的2倍。
二是推进农业水权制度建设。临河区严格落实农业用水总量控制指标,科学合理、规范有序、依法依规逐层分解水权指标。2022年将指标水量8.8439亿立方米逐层细化分解到群管直口渠、农民用水合作组织、村、组集体等用水主体。
三是创新终端用水需求管理,完善基层水利服务体系建设。临河区现有水利站11个,农民用水协会61个。临河区对完成节水改造和供水计量设施配套的小型农田水利工程,明晰界定工程产权,共颁发产权证书598本,将工程所有权、使用权移交给各用水组织。
四是建立农业用水精准补贴和节水奖励机制。按照临河区关于印发《临河区农业灌溉用水精准补贴和节水奖励办法》的通知(临财农〔2021〕151号),对运行管理良好的管水组织进行精准补贴对节水效果明显的用水协会进行节水奖励。以临河区国家级示范协会,乌兰图克镇甜菜渠农民用水协会和狼山镇西渠农民用水协会为例,与相同灌溉条件相同灌溉面积的管水组织横向比较,普遍节水15%左右。对在年度考核评比过程中,优秀的协会或管水组织,分别进行差别化的奖励和补贴。2021年共安排节水奖励资金125万元,精准补贴资金168万元。奖补资金按照奖补到用水组织、核算到受益农户的原则进行,主要用于末级渠系建筑物维修改造、农业水价综合改革信息化建设、精准测流量水、管水组织能力提升建设等。
五是推广节水技术。临河区依托骨干灌溉配套工程建设、末级渠系节水改造、调整农业种植结构,推广高效节水灌溉技术,普遍节水30%左右,且农作物能够实现增产增收。
六是配套供水计量设施。临河区在623处直口渠公群管产权分界点全部设置了供水计量设施,实行群管直口渠首计量供水。同时利用水价改革项目支撑,对直口渠以下的取水口尝试进行精准测流,进一步细化测流单元,实现公平摊费。
七是建立供水收费监督体系。供水收费开始前,在报纸、网站、广播电视等新闻媒体进行公布,全面推行供水收费全流程全环节公开工作。各供水分中心将年度供水收费预算分供水所(段)汇总后,以正式函件抄送区、乡镇两级政府。乡镇政府将年度水费分摊、收缴以及开支情况以渠道为单元,分村、社公布到户。全面推行农业灌溉预收水费开票到户和群管直口渠测流量水共测互监工作。从2015年开始,每年统一印制农业灌溉预收水费票据2800本左右,将国管水费和群管水费一并开票到户,有效地避免了中间环节加码加价现象。
八是做好宣传培训。临河区高度重视农业水价综合改革宣传培训,通过加强舆论引导,强化节水教育,增强全社会有偿用水、节约用水意识,为全面推进农业水价综合改革工作保驾护航。
三、取得成效
一是通过实施农业水价综合改革,农业节水效益明显提升。通过末级渠系防渗工程建设,农业用水保障能力有了大幅度提升,通过计量手段的运用,增强广大用水户农业生产的“水”成本意识。以河套灌区永济供水分中心为例,截至2022年8月初引黄水量与2021年同期相比节水2200万立方米。
二是通过完善体制机制建设,水费收缴得到保障。水费收取率明显提高:改革后项目区水费收取率提高到100%,部分地区由改革前85%提高至95%,水费负担总体不增、部分减少。
三是通过建立奖补考核机制,水利工程实现良性运行。灌溉水“跑、冒、滴、漏”得到根本扭转,管水组织实现能力提升,改革区农民从水价改革中得到了实惠。
四、改革启示
一是农业是用水大户,推进农业节水意义重大。临河区通过探索改革思路,完善改革措施,建立了“四个机制”,实现了“两个目标”。改革工作顺利推进,是各级各部门高度重视的结果。
二是因地制宜完成改革验收。自治区幅员辽阔,东西部地理条件、种植结构、水资源条件差异很大,验收是确保改革符合实际、取得实效的关键。

河套灌区末级渠系计量设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