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索创新“443”工作思路 全力推动农业水价综合改革
东营市垦利区认真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视察东营讲话精神,坚持“科技兴水、数字治水、智慧管水、科学用水”,建强四项保障机制、落实四项改革措施、创新“三化”管理方式,农业水价综合改革成效显著,群众节水意识持续增强,水资源利用效率不断提高。
一、基本情况
东营市垦利区地处黄河入海口,属暖温带季风型大陆性气候,多年平均降水量581.3mm,80%的降水量集中在5—9月。地下水矿化度较高,尚不可利用,黄河水是境内的唯一客水来源。多年平均地表水资源量12041万立方米,人均地表水资源量468立方米,仅为全国平均水平的1/4,不足世界平均水平的5%。
二、主要做法
(一)建强“四项机制”,为改革把方向、强保障。一是建立组织保障机制。成立区主要领导任组长,相关部门主要负责人任成员的领导小组,将改革纳入区政府重要议事日程,明确时间表和路线图,推动改革措施有效落实。二是建立技术保障机制。加强与省水科院、山东农业大学合作,设立科研工作站,派驻技术人员10名,培训学员100余名,解决技术难题10项,为改革提供技术支撑。三是建立资金保障机制。整合涉农资金,优先实施农业水价综合改革项目。完善配套政策,确保奖补资金落实到位。2016年以来,累计投资940万元,连续实施6期改革项目。四是建立水价形成机制。改革之初,按灌溉亩数或亩次与用水户协商定价;随着改革逐步深化,委托第三方根据当地农业产业及用水实际,对末级渠系全成本水价、运行维护水价及农业用水定额进行测算并确定终端水价。定额内,按终端水价收费;超定额的,按终端水价的1.2倍、1.5倍、2.0倍累进加价收费。
(二)落实“四大措施”,为改革打基础、添动力。一是项目建设“强基础”。加快灌区现代化改造,投资1.76亿元实施引黄灌区农业节水和双河灌区续建配套节水改造工程,骨干渠道量测水设施全部配套到位,为高效配水、计量收费打下坚实基础。二是节水控水“提效能”。推动农业产业结构调整,2021年压减水稻、莲藕7.66万亩,淡水养殖1.2万亩,节水3841万立方米。至2023年,水稻、莲藕将调减至17.44万亩、2.18万亩。开展农业用水减量替代,实施水资源集约节约集成改革。三是水权改革“注活力”。在全省率先探索引黄灌溉水权交易改革,出台全市第一个县级水权交易方案,以灌溉用水总量的75%为控制目标,将用水权按灌溉面积分配到各镇街,按地定水、水随地走、分水到户,激发节水潜力。四是奖补机制“添动力”。出台《垦利区农业水价综合改革奖补办法》等文件,对农业用水进行补贴,对节约用水进行奖励。2020年之前,定额内,按实际用水量占总用水量的比例确定补贴标准,按当年用水量较前一年度用水量的差额确定节水量并按占总节水量的比例确定奖励标准,尽管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节水积极性,但没有从根本上达到用水总量控制的目的。2021年,出台《关于做好农业灌溉用水保障工作的实施意见》,将用水权分配到户。用水权内,按用水权与用水量的差额确定节水量,并按占总节水量的比例确定奖励标准,实现“用水总量不超,节水不降收入、不减效益”目标。2017年以来,累计发放奖补资金106.9万元。
(三)推行“三化”管理,为改革提质量、增效益。一是运营维护突出“专业化”。聚集“数字水利+公司”,国内首创水利信息化项目EPC+QA+O模式,联合省水科院组建运维公司,创新搭建设计、采购、安装、质保和运维全链条一体化建管模式,项目区故障修复1小时快速响应。二是运行管理突出“市场化”。采用“政府+企业”模式,组建东营润禾农田灌溉公司,实现示范区设备运行、水费收取、设施维护、组织制定村民用水公约等职能闭环管理,通过市场化手段实现水资源要素自由流动、优化配置。三是用水保障突出“智慧化”。集成打造“智慧水利综合管理云平台”,打破“一张纸质工程图”管项目做法,项目管理从“一张图”向“一张网”迭代。改造安装物联网智能水表,实现远程抄表、开卡充值等多项功能,水费缴纳从“群众跑”向“数据跑”升级。5条区管灌渠全部配套计量设施、自动化控制系统,供水服务从“人工干”向“远程办”蝶变。
三、取得成效
(一)浪费现象减少,用水效率提升。完成改革面积57.1万亩,提前2年完成改革目标;典型示范区农田灌溉水有效利用系数由2016年的0.6提升至2021年的0.72,提高了20%。
(二)污染排放减少,农村水环境改善。发展绿色有机农业2.3万亩,实施养殖池标准化改造和尾水治理6300亩,加之农业用水量减少,化肥、农药使用量、排入水体量均相应减少,面源污染得到有效遏制,农村水环境持续改善。
(三)生产成本减少,农民收入增加。典型示范区亩均水费支出由2016年的30元减至2022年的22元,降低27%。高效的供水保障,进一步解放了农村劳动力,促进了农民增收。
四、改革启示
一是群众支持是前提。改革工作必须尊重群众意愿,完善激励措施,使群众自觉参与改革。二是精准计量是基础。依托数字水利先行先试,加强计量监测设施建设,推动农业用水实现“精准灌溉”。三是高效运管是关键。坚持“管养分离”,探索实行市场化、物业化管理模式,解决工程管护短板。

黄河口镇田间灌溉终端-智能卡表

引黄灌区农业节水工程-路南干渠衬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