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地制宜健全机制 推进改革落地见效
天长市高度重视农业水价综合改革工作,落实政府主体责任,成立改革领导小组,建立发改、财政、水利、农业农村四部门联动工作机制,各司其职,狠抓落实,扎实有效推动农业水价综合改革。
一、基本情况
天长市位于淮河流域,耕地面积145.3万亩,有效灌溉面积124.5万亩。全市共有中型灌区34处,小型灌区53处,主要灌溉水源为高邮湖、9座中型水库及136座小型水库。截至2021年底,共用于农业水价综合改革资金803万元,其中中央财政水利发展资金483万元,结合中型灌区节水配套改造项目资金320万元。累计完成16个镇、街农业水价综合改革面积112.5万亩,完成改革总面积的90.4%,基本覆盖了全市灌区应完成的农业水价综合改革面积。
二、主要做法
(一)明晰农业水权,实行定额管理。天长市以县级行政区域用水总量控制指标为基础,按照分级管理的权限,将农业用水量指标自上而下逐级细化分解到灌区、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农民用水合作组织、农户等用水主体,落实到具体水源、具体工程。通过指标文件、水权证、定额水票等简便易用方式明确水权,探索建立水权交易市场,创造水权交易条件。鼓励用户转让节水量,政府或其授权的水行政主管部门、灌区管理单位可予以回购,保障用户获得节水效益。
(二)完善工程体系,配套计量设施。统筹推进大中型灌区改造与高标准农田建设,优先将大中型灌区建成高标准农田,健全输配水工程体系,以骨干工程与末级渠系产权分界点为核心完善供水计量体系建设,重点配备各支渠口计量设施。自2017年1月起,先后对时湾水库灌区、川桥水库灌区等11处中型灌区进行灌区计量体系建设。共安装全渠宽电磁流量计58台套,在干、支渠渠首安装明渠电磁流量计91台套,同时对各灌区配备量水设施信息终端设备,为计量收费创造了条件。
(三)摸清承受能力,合理确定水价。通过对灌区用水户走访调研和摸底,天长市农户对水价的经济承受力为:水费占亩均产值比例6%,亩均水费承受能力为100元/亩。除自流灌区和部分提水灌区外,大部分灌区终端全成本水费超出农民承受范围。通过对全市34处中型灌区进行农业供水成本测算及成本监审,确定自流灌区农业用水基本水价为:粮食作物0.075元/立方米,经济作物0.09元/立方米,水产养殖和设施农业0.10元/立方米;提水灌区农业用水基本水价为:粮食作物0.10元/立方米,经济作物0.12元/立方米,水产养殖和设施农业0.138元/立方米。
(四)实施节水奖励,形成精准补贴。一是设立节水奖励专项资金,以灌溉定额为基准,项目区执行水价和节水量为基数,按50%计算奖励金额,对种粮大户或农户给予奖补。利用节水奖励专项资金、水费收入、用水户实际节水量等,按不低于用水户购买水价标准,对节约用水量进行回购。二是建立与节水成效、调价幅度、财力状况相匹配的农业用水精准补贴机制。补贴资金由市财政及镇街财政列支,按年度结算,对水管单位,按年实际用水量乘以现行水价与全成本水价的差额;对农民用水户协会,按末级渠系水价的80%进行补贴;对用水户,当遇到中等干旱(含)以上年份,农民亩均水费超过100元时,差额部分由财政补贴。
(五)健全管护机制,提高管理水平。建立健全灌区的有效管护机制,通过约束和激励机制,使管理责任、工作绩效和职工收入紧密挂钩,加强对水利工程管理单位的考核评比。天长市对全市国营水管单位开展“文明灌区”、“优秀服务灌区”的创建活动,促进水管单位改进工作作风,提高用水管理水平和服务质量。
三、取得成效
(一)提升了农业节水工作成效。实施改革后,全市灌区年节水量达960万立方米,渠系灌溉利用率由过去的0.55提升到了0.75,全市农业用水户年降低水费支出达83万元,水费收缴率由过去的60%左右提高到100%。粮食产量从过去的亩均不足900斤提高到1200斤以上。
(二)保障了灌排工程良性运行。建立灌区运行管理长效机制,灌区的所有权、使用权和管理权得到了落实,增强了用水户“主人翁”意识,激发了群众管好工程、搞好灌溉管理的自觉性和主动性,保障了灌区灌排工程的良性运行。
(三)促进了农业用水规范管理。大力推广农民用水户协会制度,建立“水管单位+基层专业化服务组织+农户”为主的供水管理体制,实行水权集中,分级管理,量水到口,统一收费,一价到田,一票到户,供需双方共同监督的管理体制。建立政府调控,市场运作,自主经营,依法管水的运作机制。适时引入“商品水”价值理念,逐步建立完善“公正、公开、公平”水市场。
四、改革启示
(一)科学合理核定水价是改革的基本前提。农业供水成本的核算定价是开展水费计收等工作的前提条件。要结合各地实际,综合考虑供水成本组成、生产效益及用户承受能力等因素,科学合理确定用水价格水平。
(二)节水奖励精准补贴是改革的关键所在。实施节水奖励政策,能够增强群众节水意识,推进农业节水灌溉发展。实施精准补贴,在不增加农民负担的前提下,使农业水价达到运行维护成本,较好地解决管护经费投入不足等问题,保障工程良性运行。
(三)用水合作组织规范运转是改革的重要抓手。规范组建用水合作组织并高效运行,使分散低效的管水方式转变为集中高效管理,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提高农业组织化水平,为群众积极参与改革提供重要渠道和有效平台。

天长市大涧口水库灌区西干渠电磁流量计设施及渠道衬砌

天长市灌区信息化指挥调度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