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专题报道--灌区水效领跑者--第二批灌区水效领跑者

江苏南京市龙袍圩灌区

2023-06-12 08:23

  龙袍圩灌区始建于上世纪60年代,位于南京市六合区龙袍街道,东、北至滁河,西至划子口,南邻长江,总面积约65.2平方公里,耕地面积4.19万亩,设计灌溉面积为4.19万亩,有效灌溉面积4.19万亩,属于典型的圩区型灌区。灌区内农作物以水稻、小麦、油菜为主,复种指数1.8。灌区目前已组建农民用水户协会,管理面积4.19万亩。灌区灌排合一,灌溉泵站7座,排涝泵站10座,涵洞7座,主要渠道14条。灌溉时,以长江、滁河为水源,通过涵洞放水及灌溉泵站提水,经农场中心渠、杨庄渠等渠道,进入农渠进行灌溉;排水时,通过农沟系统排水至相应排水斗沟(即斗渠)、支沟(即支渠),最终排水至长江、滁河、划子口。经50余年配套建设与改造,灌区基本建成“挡得住、排得出、灌得上、降得下、能控制”的工程体系,灌排能力得到有效提升。

  一、主要做法

  近年来,龙袍圩灌区以加强依法节水建设、完善节水管理体系、狠抓节水专项管理、推进农业节水先进技术、开展水环境保护、节水宣传教育等为抓手,通过政府引导、全域联动、全民参与、试点示范,扎实推进灌区水效领跑者建设工作。

  (一)紧抓农业水价综合改革,完善农业节水机制

  为加强对节水工作的组织领导作用,借助灌区农业水价改革的契机,灌区成立了水价改革领导小组,全面指导和开展灌区节水工作。一是建立水资源消耗考核指标体系,明确灌区总用水量、灌溉水利用系数等指标并进行考核。二是建立灌区节水监测评价制度,对重点用水单位、用水户的节水工作进行全面的统计、监测和评价,落实目标责任并建立绩效考核制度,积极促进节水水平和效率的提高。六合区水务局、龙袍圩灌区高度重视水价改革工作,先后编制完成《关于出台六合区农业水价综合改革用水指导价格的通知》(六价发〔2018〕49号)等一系列供水节水文件,为灌区节水工作的有序推进提供依据;积极推行农业用水精准补贴和节水奖励制度,街道建立了财政激励机制,安排部分财政经费,重点支持灌区节水工程建设、节水技术推广和节水科研工作,充分调动用水户的积极性。

  (二)紧抓灌区全方位节水,全面提升节水水平

  契合区街两级水务一体化管理体制改革,对灌区水资源取、供、用、排、回用全过程实行统一管理,为灌区节水工作提供坚实保障。一是通过制订颁布文件,强化涉水事务管理,规范水事行为,增强相关领域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管理能力;二是严格控制新增取水许可量,建立健全取水许可制度、计划用水管理制度、用水总量控制制度;三是完善水资源管理网络,组织用水户参与,促进用水户采取有效措施,构建水资源管理机构与用水户之间交流沟通机制;四是建立公众参与机制,大力开展群众性节水活动,强化灌区节水概念,提升整个社会层面节水意识;五是广泛征求公众的意见和建议,提高灌区节水信息公开化程度,接受社会监督。

  (三)紧抓标准化信息化建设,确保工程良性运行

  一是针对灌区标准化管理需求,灌区制定年度职工技能提升计划,通过学习水法、河道管理条例等,不断提升灌区相关人员的素质,并严格落实。二是做好管理设施设备的提升改造工作,包括新建、接入远程视频监控及控制设备,管理房的维修改造、面貌提升,标志标牌的设置;不断落实设备维修更新工作,尤其是水泵等设备的维修更新,保证关键设备设施的安全运行。三是运用现代化技术,夯实计量统计管理基础,大力推进计量设施的安装,建立健全取用水台帐,保留原始统计记录,加强节水统计巡查,确保农业取水大户开展取水计量,逐步淘汰落后计量设施,规范管理用水户,建设水资源管理信息系统,实现工程在线监管和自动化控制,工程信息及时更新,与省级相关平台实现信息共享、互通互联,保障计划用水的贯彻落实。四是编制标准化管理制度手册,根据各项制度要求,进行工作人员年度、月度考核,及时杜绝管理漏洞和责任缺失等情形,强化制度执行力,营造靠制度管人管事的良好氛围。

  (四)紧抓宣传教育,营造良好氛围

  利用报纸、电视、网络等各种媒体形式,全国节水宣传周、世界水日、中国水周等活动,开展全方位、多层次的宣传,组织以灌区节水为主题的宣传活动,全面宣传节水法规。充分利用龙袍街道等有关部门的力量,深入机关、学校、居民小区、企事业单位及公共场所,通过举办图片巡展、发放宣传资料,进行广泛深入的灌区节水宣传教育。

  二、主要成效

  一是提升了灌区用水效率。通过节水改造,进一步提高了用水效率,降低农业用水总量,目前灌区灌溉设计保证率达90%,现状骨干工程配套率和完好率为100%,斗口以上计量率100%,水费收缴率100%,“两费”落实率100%,灌溉水有效利用系数达0.682。

  二是保障了粮食安全。目前灌区有效灌溉面积4.19万亩,通过续建配套改造,灌区年新增节水能力18万立方米,年增粮食生产能力9万公斤。

  三是适应了灌区生态化、智慧化。灌区混凝土衬砌工程均为联锁块护坡+花草混播的生态渠;通过实施用水量测、管理设施及灌区信息化工程,建设高清视频监视系统,切实提高管理水平和运行可靠性。

 

红山窑水利枢纽

龙袍圩灌区

龙袍圩灌区大田及赵坝中心支渠道

龙袍圩灌区农村中心干渠

龙袍圩灌区五圩泵站

责编: 夏康平  
 
 
进入无障碍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