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西部水厂2012年9月建成并投入使用,设计日供水规模8157立方米,实际日供水量7200立方米,实行全日制24小时供水,水源为刘家峡水库水,净水采用敞开式钢筋混凝土一体化净化设施,经絮凝、沉淀、过滤、消毒处理后通过输配水管网供水到户。水厂建成净水车间1座、泵房1座、蓄水池2座、水质检测中心1处、管理房1座(分办公区及生活区),配套有消毒室1间、沙盘室1间、中控室1间,安装有钢筋砼净水设备2台、二氧化氯发生器消毒设备4套、加压泵4台、大小水质检测设备仪器50台、城乡一体化管控系统1套、水位水质监测监控设备1套。水厂设施设备使用合理,定期维修保养,运行管理状况良好。
水厂主要特性指标
建成时间
|
2012年
|
设计日供水规模(吨/日)
|
8157
|
服务人口(人)
|
9.5万
|
水源类型(地表/地下)
|
地表
|
执行水价(元/吨)
|
3
|
水费收缴率(%)
|
97%
|
二、典型经验做法
一是完善供水管护体系。开发了城乡供水管控一体化系统,对主干管及60余座骨干调蓄水池进行远程监控监测,对水源地进行不定期巡查,实现供水管网信息化、系统化管理。建立健全了县级供水管理机构、片区有供水管理站、乡镇有供水管理所、村村有管水员的“四级管理”运营机制,细化各级管护职责,做到有人管、管到位的服务体系。
二是充实供水管护力量。从当地村民中择优聘用了301名责任心强、劳动素质高、有供水管理经验的管水员,靠实工作责任,强化绩效考核机制。邀请行业专家,从水源保护、水厂管理、设施养护、水费收缴、防冻阻冻等方面进行技术培训,有效提升了管水员的管理能力与服务水平。
三是全面落实管护责任。水厂负责供水主管道及其附属设施的日常管护和检修抢修工作;各乡镇村委会(社区)负责本村村级管网和附属设施日常管护及维修抢修工作。按照“乡村投工投劳、供水单位提供抢修材料和技术服务”的原则,建立了村级供水设施设备维修养护基金,从每个村集体经济收入中提取1000-3000元作为村级供水设施维修养护资金,由所属乡镇统一管理,专款专用。
三、水厂特点特色
(一)“小系统”变“大智慧”。针对供水管线长、用水户分散、管理难度大等困难问题,积极探索研发了投资低、实用强、维护易的城乡供水一体化管控系统,集远程控制、管网信息化维护、投诉处理反馈等众多功能于一体,实现供水管网管理的科学化、信息化,极大提高了供水管理水平。
(二)“信息化”变“千里眼”。对水厂、泵站、供水管线、调蓄水池等重点供水部位进行全面实时监控,在水厂进出水管道及供水主管安装在线测流测压监测设备,可线上线下随时掌握管道正常运行及水量水压变化情况,保障管道正常运行及指导管道故障排查。
(三)“低成本”变“高效能”。优先选择熟悉村情水情、掌握基本操作技能、供水服务周到的当地群众聘用为村级管水员,并纳入公益性岗位,吃住在村、工作到户、坚守一线、快速机动、精准落实、适时动态调整岗位,实行“能者上、庸者下”,实现了高效率的供水管理和服务保障。

水厂全景

水厂供水一体化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