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疆于田县建立农村饮水工程良性运行机制

2019-08-23 14:53 来源:水利部农水水电司

于田县位于新疆塔里木盆地南缘,和田地区东部,总人口28.97万人,其中农业人口24.7万人,是一个少数民族高度聚居的深度贫困县。全县共有建档立卡贫困户32240124759人,其中饮水有问题的贫困人口7.09万人,这些人常年居住在深山及沙漠腹地,解决难度大。于田县牢固树立以服务农牧民为中心的发展理念,以解决农村饮水安全两不愁三保障为基础,不断推进农村饮水工程标准化建设和规范化管理。

一、坚持规划引领,一张蓝图绘到底。于田县农村饮水工程按照统一规划、分步实施的原则,始终围绕一条主线,依托托克里雅河优质丰富的水资源,将各水厂管网覆盖面不断延伸、扩大,逐步形成了一源四厂农村供水工程体系,即以克里雅河作为水源,通过四个规模化水厂分别为喀尔克、七乡二镇、英巴格、奥依托格拉克等四个片区供水的大融合、大供水、大管理体系。从2013年开始,于田县通过不断扩建、改造,将12个乡镇13个小型水厂合并实现规模化供水,原有小型水厂转变为应急备用水源和供水管网服务中心,既提高了集中供水率,又提升了应急保障能力。

 

二、强化责任落实,扎实推进农村饮水安全巩固提升。于田县始终把农村饮水安全作为一项惠民生、得民心的头等工作来抓,工程建设中通过压实三个责任为贫困户脱贫、贫困村退出、贫困县摘帽提供坚强保障。全面落实了以县人民政府为农村饮水安全责任主体、政府县长为第一责任人,县水利局为监管责任主体、水利局长为监管第一责任人,县农村饮水工程管理站为运行管理主体、站长为运行第一责任人的三个责任,签订了县、乡、村三级管理责任状,做到了饮水安全事事有人管、件件有落实的工作机制,落实了全面细致的管理制度。在工程运行管理过程中严格落实运行管理机构、运行管理办法、运行管理经费三项制度,实行县、乡农村饮水工程管理站和村水厂的三级供水管理模式,为推动农村饮水安全事业的健康发展提供了有力保障。

三、多措并举,高质量推进工程建设。一是破解技术关。于田县积极与自治区水利厅下派的包联帮扶单位吉音水库建管局密切合作,主动邀请专家进行技术指导。辅助解决管线穿鸿沟、松软地基处理等重点、难点问题,修订完善水厂运行管理制度,对重点项目水资源论证、工程选址等各环节进行全过程指导把关,为工程的顺利实施提供了技术保障。二是加强组织关。成立由县领导任组长的领导小组,统筹协调农村饮水安全工作。针对项目推进过程中任务重、工期短等问题,统筹协调全县交通、林业、国土等部门统一思想、共同协作、攻坚克难。三是攻克防冻关。针对山区冬季温度低,水龙头容易冻结的问题,于田县经过充分调研,对冬季易冻胀区域选用防冻水龙头,解决农牧民饮水的最后一道关口,同时加大宣传力度,激发农牧民参与防冻的积极性。2019年于田县邀请水利部专家采用除氟、超标离子、消毒设备等技术解决达里亚布依乡达里亚布依未通水村氟、离子超标和其他水厂消毒设备不全等问题。

四、坚持规范管理,建立良性运行机制。一是科学核定水价,优化水费收缴。根据自治区有关文件精神,科学核定水价,实行一次定价、分步实施的水费收缴模式,即2015年执行1.29/吨、2017年执行1.69/吨、2020年执行2.08/吨。二是实现精准计量、精准收费。2016年起逐步推广安装插卡式水表,建立水费统一收费系统,使广大用水户用上了明白水。农牧民缴纳水费的自觉性极大提高,节水意识明显增强。三是强化应急保障。于田县成立了农村饮水工程抢修工作队,配备工程器械,24小时为民服务,有力提升了供水保证率。四是加强水质检测监测。建立了县级水质检测中心,配备2名专业水质检测人员,实行检测中心3天一次8项水质巡检、县疾控中心每月12项复检、地区疾控中心每季度24项重点检测的水质检测监测模式,确保水质安全。五是加强水源保护。于田县组织编制《农村饮用水水源地保护规划报告》等制度方案,水源地及水厂周边安装安防安保系统和远程视频会议系统24套,实现对水源地无盲区、无死角、全方位实时监控、远程指挥,安排专人24小时值班,确保水源安全。六是不断提高运行管理水平。加强运行人员的专业技能培训,建立完善管理制度,健全强化岗位责任制,实行月培训、季考核、年总结的管理模式,提高了工程的运行管理水平。七是采用回补方式确保山区等薄弱水厂正常运行。针对山区水厂人员少、技术力量不足、收入少,不能自给自足的问题,于田县采取平原区水厂人员、技术、收费回补的方式,统筹管理,保证全县所有水厂正常运行。

 

于田县聚全民之智、汇万众之心、举全县之力,推进农村饮水工程建设,不断强化提升供水保障水平和服务质量,全县农牧民家家户户都用上了干净、安全的自来水。目前全县农村集中供水率达到99%,自来水普及率达到98%以上,供水保证率达到95%以上,水质达标率明显提升,农牧民生活质量和生活环境得到了明显提升。

责编:夏康平